佛山启动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5-02-10 10:00:00 字号: 分享至:
 文化产业将成为佛山的支柱型产业。近日,佛山发布《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透露,将推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据悉,截至2016年,佛山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5.4%,推进建设46个重点项目、11个文化产业园和6个特色文旅商业街区也将陆续“亮相”。

    根据《行动计划》内容,未来两年佛山的文化升级将从文化与产业融合、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以及城市形象四个方面展开,推进建设46个重点文化项目。其中包括活化30个特色古村、改造提升梁园及周边环境、复建琼花会馆等。

    《行动计划》提到,未来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佛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行动计划》还创新提出“文化+旅游、体育”、“文化+金融”、“文化+商业、“文化+传统产业”等模式,实现文化与产业跨界融合。

    “发展文化,在做好文化事业、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要逐步向文化与产业融合、城市建设、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渗透。”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说,佛山将通过两年努力,逐步形成“文化自觉”。

    为了保障《行动计划》有效实施,此次计划还专程建立了考核检查机制,明确责任主体、量化工作时间,并由市、区两级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进行跨区域、部门协调。

    事实上,经历了三年城市升级,佛山的城市形态和城市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在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中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实现城市文化复兴,在佛山发展的现阶段被认为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1月22日,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在全会报告中提出,“要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促进城市现代文明与传统特色文化交织共融、协调发展。”。而2月4日,时任佛山代市长、现任佛山市长鲁毅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佛山将启动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建设岭南风韵突出、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在此背景下,《行动计划》的正式发布,成为佛山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导向型城市’有四方面特征,即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创新与文化将成为佛山的特色文化现象与思想支撑,市民将充分享受文化成果,文化引导城市发展将成为共识,文化软实力将成为佛山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纵深

    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再到“文化导向型城市”

    “跨界创新,文化引领”的佛山探索

    1973年,怀揣着自幼对石湾陶艺的梦,吴信坤入读美术学院,开始了他的雕塑创作之旅。对那时的他来说,作品能在展览上被众人欣赏,已是莫大的幸福。时隔多年,吴信坤再次回到佛山——这座梦开始的城市,他已成为一名著名旅美华裔雕塑家。而他的作品,正屹立在东平河畔、西樵山旁,为这座千年陶都,积淀岭南文化的底蕴。

    从单纯的艺术品,到构建城市形象的文化元素,吴信坤作品的转变之路,正见证这座城市一路从“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到“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发展之路。

    当“创新驱动”成为社会共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未被佛山遗忘。《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的出炉,成为了新常态下的佛山,营造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创新创造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事实上,佛山一直在不断尝试文化与传统产业,与金融、科技等的跨界融合。在行动计划纲领的引领下,未来的佛山将迸发出更多带着文化基因的创新力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勇立城市发展的“潮头”。

    而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佛山以“跨界创新”实现“文化引领”的探索路径,或将给珠三角和广东的新一轮发展带来启示。

    一座制造名城的文化复兴

    在过去三年的城市升级过程中,佛山城市形态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启了由生产型城市到服务型城市、由制造型城市到创造型城市、由产值型城市到价值型城市的转型。在下阶段实施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过程中,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树立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市民文化权利、实现城市文化复兴,被认为是佛山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回望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式的传统制造工业在大干快上之时,给佛山带来了经济数字的持续飙涨,也造就了“中国制造名城”的盛誉。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忽略文化发展。

    到了近年,在城市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中,城市品质的提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而文化对提升城市品质重要性不言而喻,打出佛山自己的“文化牌”成为近年来呼声极高的城市议题。

    近年来围绕文化的传承提升,佛山的发展脉络也清晰可见。2004年,从激活传统魅力,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佛山致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大市”;2010年起,佛山力推“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今年起,佛山锐意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升一脉相承。

    2014年6月,刘悦伦在西樵山首次提出“城市升值”,强调佛山城市经济、城区、生态等有形价值已经初步显现,除此之外,居民生活质量、文化内涵、市民精神品位和城市治理能力等无形价值也应该被关注。2015年1月22日,刘悦伦在全会报告中提到:“要认真落实抓好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46个重点项目建设”。而2月4日,鲁毅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佛山将启动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建设岭南风格突出、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佛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丢下文化这个佛山发展的“魂”。截至2014年底,佛山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120余万平方米。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项目38项,市级项目6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位,省级传承人47位,市级传承人111位;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9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1%。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佛山一直没有忘记文化的发展,如今文化更加明确地站到了发展的主要位置。

    用跨界融合思维引领文化

    “佛山有很多历史文化的遗存,它们像珍珠一样埋藏在土地下面,我们要把他们挖出来,抹掉灰尘。”刘悦伦在不久前闭幕的佛山市“两会”上说。

    在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文化、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将成为文化促进创新的“利器”。实际上,当坐拥深厚历史文化的岭南文化发源地佛山,遇见后工业时代城市转型对城市品质的追求,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跨界融合早有迹可循,例如南海西樵山以及禅城石湾的西片区。

    西樵山目前正推进文化与城市、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南海西部规划了西樵山及周边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敲定了“岭南文旅第一极”的发展目标,打造佛山乃至整个珠三角的“文旅绿芯”。

    而在石湾西片区,石湾文化街区的定位把区域范围内的宏宇陶瓷板块、新石湾美术陶瓷厂片区、北纬23度艺术空间片区、石湾酒厂片区、南风古灶片区、陶都美术馆片区6个片区串珠成链,捆绑发展。其中,对文化的挖掘,成为石湾文化街区内的传统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的“魂”。

    在石湾这片土地上,带着陶文化“基因”的建陶企业,也参与到陶文化产业发展中来。例如佛山陶瓷龙头企业东鹏已经成立了文化公司,以文化提升整体竞争力。

    “我们最初与世界同行交流的时候他们并不欢迎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总在抄袭,并以廉价的产品与他们抬杠。”谈及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蔡初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与各国企业的竞争在最开始,都是技术的竞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文化层面上的竞争,才是我们独特的优势,这个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成立的文化公司与陶艺师签约合作,一方面作为他们作品的代理人,为他们进行有效包装,搭平台、通销路;另一方面,我们将把我们对陶文化的理解,传递给陶艺大师,通过双方碰撞火花,创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陶瓷文化产品。”他说。

■关注    

来自岭南文化发源地的广东探索  

    “佛山发展到如今,它能再以谁为‘师’?它必须是它自己,必须找到自己的魂。这个时代给佛山提出一个要求,不创新则死,不原创则死。”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广东人的特点是“敏于行”,这个特点成就了广东、成就了佛山的前三十年。如今在转型升级的号角吹响后,除了“敏于行”外,思维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他给佛山开出的“药方”是:抢占制高点,即抢占整个广东岭南经济、文化、社会升级转型的制高点。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中国吹响向文化产业战略进军的号角时,佛山要敢于代言岭南,成为岭南文化的样板、平台、门户、橱窗。“如果佛山能抢占到代言全岭南的地位,佛山得到的市场关注与市场辐射,就非同一般了。”

    佛山的主官也已经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刘悦伦针对石湾文化街区的旧物业改造强调一定要突出石湾陶艺的特色,打造佛山名片,成为佛山的新亮点。“要打造成让游客到佛山来必去的一个地方。”与此同时,他强调一定要有产量,“一定要有利润产生税收,里面不能是空的。”

    借助文化基因打造城市标杆,从而实现产业的集聚和人才的集聚,在石湾文化街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历经两年的打造,石湾文化街区现有文化产业载体面积约25万平方米,已成为禅城区文化产业载体最聚集的区域,其中仅2014年就新增约6万平方米载体。伴随着载体建设的推进,如今的石湾文化街区已经成为佛山全市陶艺人才最集聚的高地。数据显示,石湾的15位国家级陶艺大师中有13位已进驻石湾文化街区,其中2014年新增封伟民、黄志伟、潘汾淋、杨英才4位国家级陶艺大师。

    事实上,佛山的有形文章已经做了很多年,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无形价值的提升。这是给佛山,同时也是给广东提出的考题。“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需要时间浸润,需要耐得住寂寞。”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说。

    用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佛山的经验和对此的思考、行动或可以给整个珠三角带来创新发展的启示。

 南方日报记者:王芃琹 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