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23 10:10:38 字号: 分享至:

佛府办〔2022〕7号.png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

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教育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6日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4

  第一节 发展基础……………………………………………4

  第二节 面临形势……………………………………………10

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14

  第三节 发展目标……………………………………………16

第三章 构筑“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22

  第一节 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22

  第二节 “五育”并举全面育人……………………………24

  第三节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28

第四章 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30

  第一节 提升优质学位资源供给水平……………………31

  第二节 提升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水平……………………32

  第三节 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35

  第四节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水平……………………36

第五章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39

  第一节 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39

  第二节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41

  第三节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44

  第四节 推动终身教育更好服务全民学习…………………46

第六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47

  第一节 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48

  第二节 打造教育人才队伍…………………………………50

  第三节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52

第七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54

  第一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54

  第二节 推进教育“双减”改革……………………………55

  第三节 深化民办教育管理改革……………………………57

  第四节 深化教育督导制度改革……………………………57

  第五节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59

  第六节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60

  第七节 推动教育信息化赋能教育变革……………………62

第八章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64

  第一节 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65

  第二节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66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67

第九章 保障措施…………………………………………………68

  第一节 加强市级统筹………………………………………68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69

  第三节 加强安全保障………………………………………69

  第四节 加强智库建设………………………………………70

  第五节 加强落实机制………………………………………70





佛山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关键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打造一流教育强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佛山教育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以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任务和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更美好的现代化大城市以及和谐稳定健康幸福佛山提供了坚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育人水平新提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大中小幼一体化促进“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着力推动学校美育体育发展,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36.87%、达标率96.04%,艺术教育实现3个全省率先1,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戏曲进校园成为佛山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特色。推进学生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八个一”2和“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特色彰显。学校家庭教育实现突破,率先通过“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验收,159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荣获“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基地”称号。实施创新创客教育行动计划,全学段跨学科探索青少年创客培养,教育创新成果惠及50万以上的学生。

  教育公平新发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新增幼儿园200所、学位6.26万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6所,新增学位18.9万个,大班额、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学前教育“5080”3攻坚任务,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台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随迁子女入学得到有力保障,全市88.4万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其中随迁子女共40.9万,占比46.2%,26.7万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占比65.3%。顺利推进新高考下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分类创建,打造一批高品质特色化高中集群,普通高中育人成绩位居全省前列。构建特殊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特殊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试点,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

  服务能力新突破。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验收。推进“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企业”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职毕业生高职升学率达到57%,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建设现代学徒制公共实训中心6个,省市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4专业点44个,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专业点118个,中高职贯通专业学院527个。2所市区属高职院校均参与开展高职本科协同育人6试点,均完成广东省一流高职学校建设任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创建单位。

  高等教育上新台阶。出台我市第一个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实施意见,按照“理工优先、应用为主、开放合作、特色发展”的原则,构建优质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市属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通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第一轮建设验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个。加强省属高校合作办学,省、市、区、校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引进广州美术学院建设佛山校区。引进和建设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建设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和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与国内外高校开展“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项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以佛山开放大学为龙头、各区开放大学为骨干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日益健全。

  强师工程新进展。实施基础教育“强师工程”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市共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省级各类名师名校长53人,正高级教师59人,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8人,省特级教师112人,引进和认定国家级杰出人才4人,省级领军人才66人,认定本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366人,评定认定区级“三名人才”2140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2116人,教坛新秀891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64人。成立市教师发展中心,分步推进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86%。出台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加快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度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区内交流轮岗。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将有限的编制向教育领域倾斜,加大中小学教职员编制统筹配置和区域、校际调整力度。

  教育保障新水平。落实教育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7,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同步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普惠性幼儿园教职工从教津贴制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58亿元,占全市教育总投入66.84%,比“十二五”时期增加250亿元,增长41.13%,年均增幅8%。实施中职学校免学费、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和学前教育补贴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助受惠学生人数累计达12.57万人次,资助金额累计达2.24亿元。建立教育设施建设用地联审联批制度,优先将教育用地纳入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实施《佛山市城镇新建住宅区配建教育设施管理办法》,推动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与居住区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并无偿移交政府使用。试行《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指南》,形成立体化、体验式、多样化的教育装备应用环境。实施中小学“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形成教育信息化良好发展态势。

表1:“十三五”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年

发展基础

2020年

预期目标

2020年实际完成情况

备注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人)

26.87万

39万左右

33.81万

出生率低于预期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138.53

100

139.5


义务教育

小学在校生(人)

49.01万

55万左右

63.87万


小学入学率(%)

100

100

100


初中在校生(人)

19.07万

22万左右

24.54万


初中入学率(%)

100

100

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9.10

99

99.35


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

11.53万

12万左右

12.75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不含技工学校)

6.06万

6万左右

6.26万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113.90

100

114.93


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

95.43

97

97.76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

1104

1200左右

1592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

98以上

98以上

2018年前使用“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在校生(人)

4.93万

5万左右

5.1万(市属高校)

14.83万(含省属驻地高校、校区,民办高校)

成人高校在校生(人)

0.9万

1万左右

1万(市属高校)

2.3万(含省属驻地高校、校区,民办高校)

1 3个全省率先:在全省率先将陶艺融入课堂,并创建陶艺教学实验基地,率先编印和使用由省教育厅出版认证的粤剧校本教材,率先开展全市性中小学师生规范字书写大赛,创建市级书画重点学校,先进经验在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工作现场交流活动中作介绍。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八个一”:组织动员、工作架构、精准排查、阳光校园活动、课程建设、全员培训、家长指导、开通援助热线等八方面工作。

3 学前教育“50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0%以上。

4 职业教育“双精准”: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5 中高职贯通专业学院:中高职贯通专业学院是指依托优质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水平及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中职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在中职学校开展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学院。

6 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指由试点本科高校与对口高职院校统筹制定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包括四年制本科协同育人项目(4+0或2+2)、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项目(3+2)。

7 教育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 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教育系统要胸怀国之大者、践行“两个大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迎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挑战,做到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常规性、长期性关口的攻坚期,“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我省叠加,《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发展,为实现全省及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科技、文化支撑。

  新时代,新使命,佛山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上GDP超过万亿元起点再出发的新征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佛山”的战略部署,制定了“515”战略目标,擘画了“6个新佛山”蓝图,要求将基础教育提升作为十项“民心工程”之一推动共同富裕,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高水平大学建设引领作用助推高水平科技创新,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提供高质量教育支撑。“十四五”时期,佛山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教育作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因素和内生变量,构建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佛山教育是佛山民生保障的重要部分,是佛山创新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支撑,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在推进共同富裕保障民生方面,需要佛山基础教育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供给。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需要佛山职业教育更精准对接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方面,需要佛山高等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科研、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方面,需要佛山教育在岭南广府文化滋养市民气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方面起到文化助推器和孵化器作用。

  随着教育“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深入践行,教育要更加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教育良好生态和提升育人水平,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随着佛山经济发展、城市升级、新市民增多以及人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市民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增强,教育要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普惠多样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随着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技术变革不断突破,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要更加重视产教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十三五”时期,虽然全市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为“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照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要求,对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战略要求,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均衡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对照一流营商环境必须具备一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求,对照国内先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和优质均衡特色普惠发展双重压力并存,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问题需要切实破解,教育结构仍需优化,教师岗位吸引力区域竞争优势存在下降隐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教育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仍需加大,办学和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尚待健全、治理水平能力有待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待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贡献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掐尖、违规招生等问题时有发生,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任重道远。

  综合研判,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要从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转型,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普惠转型,从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向发展硬件、提升内涵并重转型。“十四五”时期佛山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深刻认识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强化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主动开创新格局、新境界,佛山教育将大有可为,为建设教育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地。

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平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推进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主线,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围绕构建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以“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生态”共创学生“好未来”主题主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态,进一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佛山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形态、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支撑,建设一流教育强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作为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政治保证,深入贯彻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教育领域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坚持公平普惠。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均衡教育需求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和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优先发展。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改善民生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首要之举,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压实政府举办基础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优质均衡。把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学条件改善、优质学位供给扩大、办学内涵水平提升并重发展,构建年度滚动、动态上升的“五好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每个家门口都有好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好校长、每位学生都有好教师、全市教育拥有好生态、每个孩子都有好未来”的动态发展目标,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瓶颈破解、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以佛山“五好教育”新思维新路径新行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打造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才,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育应用,以信息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教育开放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坚持统筹协调。把统筹协调推进作为加快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正确处理公平与质量、优质与均衡的关系,加强市级统筹,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与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城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相促进、有效衔接。

  坚持依法治教。把依法治教作为加快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全面推进教育“双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等重点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和社会监督,完善教育评价、教育执法和教育督导、审计、问责等管理制度,加强教育信息公开,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基本彰显,支撑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党建引领促教育发展水平大提升、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水平大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大提升、教育公平普惠水平大提升、产教融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大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能力大提升,让学生就读更多好学校、遇到更多好老师、发展更多好素养、享有更多好服务,争当地级市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突出党的领导根本保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全面完善。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增强教育系统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覆盖所有教育领域、教育阶段、教育形式、教育主体、教育组织和教育形态,教育领域各级各类党委组织负起全面领导责任,教育领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全面加强。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构建。提供更公平更充分更可及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夯实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基石。扩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新增公办学位幼儿园不少于2.6万个、义务教育不少于39.55万个、普通高中不少于2.16万个,满足“上好学”需求。打造“十百千万”大城名师队伍,形成优秀师资市域布局均衡发展新格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基础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水平居珠三角前列。普惠健康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加有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优质多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更加提升,公平融合的特殊教育更加高水平,信息化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新台阶。

  ——推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力支撑产业发展,高质量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全面构建。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增值赋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现有项目做大做优,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强,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水平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与科技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着力教育“双减”改革、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改革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围绕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在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目标,实施高质量课堂和高质量课后服务“双建”,作业和考试管理改革“双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和家庭教育改革“双进”,塑造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各归其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推进民办教育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民办学校规范发展体系,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公民办教育结构全面优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8为导向,以五类主体9为抓手,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依法依规管理、学校依法依章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治理格局形成。

  ——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教育发展差距,教育公平普惠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缩小区域差距。加强市级统筹谋划,全面提升区域之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建立市教育局与高明区、三水区人民政府共同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协作机制,建立南海区结对三水区、顺德区结对高明区的教育紧密协作机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延伸,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区域覆盖面,全面改善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开展“六校园”10全覆盖行动,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缩小群体差距。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资助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推进教育信息化赋能教育公平,发展好每一位学生。

  ——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良好育人生态全面形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家校社协同,德育为首,强化体育,提升美育,突出劳动教育,推动家庭教育改革,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校内外一切育人活动中,彻底纠正重智轻德弱化体美劳的片面育人倾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总体完善,素质教育有力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国际水平、全国领先、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2:“十四五”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属性

一、学位供给

1

基础教育千人学位数(座)

175.7

200

预期性

2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数(座)


不少于

2.6万

预期性

3

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数(座)


不少于39.55万

预期性

4

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数(座)


不少于

2.16万

预期性

5

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人)

1593

1650

预期性

二、优质均衡普惠

6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0.98

保持50

以上

约束性

7

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80.96

85以上

约束性

8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在校生占比(%)

76.09

95

约束性

9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占比(%)

69.03

85以上

约束性

10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8

保持98

以上

约束性

11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送教上门比例(%)


<10

约束性

12

义务教育阶段年度巩固率(%)


>98

约束性

13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


不高于6:4

预期性

14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


55以上

约束性

15

各区小学和初中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资源配置七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达标

预期性

三、教师队伍建设

16

新增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人)


2.7万

预期性

17

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

90.07

98以上

约束性

18

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


基本实现

预期性

19

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85.56

93以上

约束性

20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97.8

98以上

约束性

21

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比例(%)

26.17

保持25

以上

约束性

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比例(%)

64.14

73以上

约束性

23

本科高等学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


70以上

约束性

24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

86

保持80

以上

约束性

25

职业院校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20

25

预期性

8 “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9 五类主体: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

10 “六校园”建设:每一所学校都建成为“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儿童友好校园”。

第三章  构筑“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升“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水平,建立健全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打造教育良好生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节 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实践主题活动,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及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中小学地方教材编写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体化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11建设,推动思政课守正和创新。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推进网络教育阵地、队伍、工作机制、内容供给等建设。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深化团教协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高标准选用思政课教师,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师生比配备要求,按师生比1:350的标准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小学校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小学低、中年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高年级应以专职配备为主,并逐步提升专职配备比例。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从教行为。优化培养、管理、保障等措施,建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提高德育专职队伍的专业能力素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融入到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健全德育一体化实施机制。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各方面,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学段德育衔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整体推进。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强化全学科德育功能。加强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建设家长学校讲师团和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做实做优“空中家长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持续开展中小学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推进“德安大融合”立体工程。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置专门学校12,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治。以高质量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1 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 专门学校:是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有效场所。

第二节  “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智育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优化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加快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持续推进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建构经验,坚决克服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在中小学普遍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启发、讨论、体验式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推动中小学创新创客教育,开展项目化研究型学习,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创新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打造一批基础学科基地学校和项目,重视信息科技、科学实践、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教育。深化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侧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文化基础,加强技术技能训练,培育工匠精神。强化高等教育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培养,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

  加快体育大提升。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大提升行动。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小学校100%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提升“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质量,保证学生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幼儿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确保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加强优秀传统体育,推进佛山传统武术进校园,普及1项以上佛山传统武术。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全覆盖,中小学生合格率95%以上,到2025年优良率达到55%以上。落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要求。发挥“教体融合”优势,加快校园体育特色发展,“一校一品、多品”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加快美育大提升。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学校美育大提升行动。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各学段教育特点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保证学生掌握2项以上艺术技能。不断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挖掘岭南文化艺术宝库,发展艺术特色课程,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继续创建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成不少于50所粤剧特色学校。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众性展示交流,鼓励各区制度化开展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或综合性艺术展演。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学校美育载体和内容,拓展艺术教育新途径。

  加快劳动教育大提升。坚持“知行合一”,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建立课内外和校内外结合、规定课程和自选课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促进学科、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等担任劳动教育兼任教师。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年龄特点或专业学习,把劳动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公益服务、专业实训实习,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地组织“学农、学工、学商”劳动教育活动,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活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辟创客空间、小种殖养殖园、小工坊等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立劳动清单制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探索建立校内“耕读学堂”,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开展。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授牌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实践基地的学生劳动教育活动计入学分。鼓励普职融通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一校一品一特”覆盖所有学校。

  加强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卫生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大中小幼相衔接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机制,力争配齐建强专职卫生人员和学校卫生室、保健室,严格防控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加强学生平衡营养膳食健康促进工作,实现总体近视率逐年下降,肥胖检出率稳中有降。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落实《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十个一”建设的意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和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危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引进社会力量辅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专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专业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确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目标体系,构建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开设学生积极心理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地方课程。确定每年3月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八个一”活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落实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立学生心理危机3轮筛查机制和预警制度,大中小学校每年组织对全部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幼儿园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一人一策”干预制度。

第三节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构建覆盖城乡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推进“家长学校”全覆盖,构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完善家长学校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为重点工作。鼓励高校加强家庭教育专业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将家庭教育纳入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体系,培养相关人才,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人员培训。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教育与相关部门、社会资源服务的互联互通。实施“好家长”教育行动,开展“佛山‘教育家’”年度评选,让“父母同成长、孩子更成功”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构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为重点工作,每所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每位教师要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社联动、社会资源支持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广覆盖、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协同育人工作体系,营造和谐、融洽、稳定的学校家庭社会关系。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利用地方文化文物系统所属的各类活动场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构建组织规范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资源社会化的全方位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统筹协调社会体育和专业院团力量,构建青少年学生校外锻炼、发展兴趣特长的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项目1:全面育人重点工程

  1.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全市100%学校具有“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和精品,条件成熟的学校向“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发展。建成150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0所全国校园排球特色学校、2所全国校园冰雪特色学校、145所省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82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市级体育训练网点学校。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提升。建设星级心理健康辅导室。100%学校建成一星级规范化心理辅导室,50%学校建成二星级心理辅导室,30%学校建成三星级心理辅导室,10%学校建成四星级心理辅导室,5%学校建成五星级心理辅导室。建设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2000人以上规模中学按师生比不少于1:1000标准、小学按不少于1:1200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设分校区的学校,每个独立校区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

  3.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创建以传统文化艺术为主的学校艺术特色,挖掘本土资源,建成150所佛山市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50所以上佛山市粤剧特色学校,100%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实现“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4.社会实践大课堂。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市、区博物馆为示范,以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艺术馆、青少年文化宫和各类爱国主义、自然、环保、法治、国防、安全教育基地等公共教育资源为主体,以社会教育资源为补充,认定公布一批市、区级青少年社会实践资源单位。成立教育部门、各类公共教育资源主管单位联席会议制度,融合国家和省及其他地区社会实践资源,联合发布青少年社会实践资源地图,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实地研学和网上研学、学校组织和自主参与相结合的资源网络。建立馆校(基地+学校)合作共建长效机制,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联合开展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分学段研发“走进博物馆(实践基地)”“博物馆(实践基地)进校园”项目,开发“双师课堂”,创建一批中小学“校园博物馆”。形成市、区中小学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研学实践等协同推进机制和工作方案,将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服务、假期生活内容,启动“四个一”活动,与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一次主题性小组合作实地研学活动、走进一次省级以上博物馆、走进一次红色研学基地、自主选择参加一次自然类或历史类或科技类研学活动,将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程的有机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5.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教育创客导师团队,培养教育创客导师300人。建设30所跨学科教学特色学校。围绕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能制造、劳动教育、研学综合实践,推动创新创客教育。推动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所向中小学开放。实施中小学少年科学家圆梦计划,每年培养100名少年科学家。实施职业教育创客培养计划,每年培养100名创客。实施高校科技达人培养计划,每年培养100名科技达人。

第四章  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打造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实现基础教育大提升,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聚焦“五好教育”阶段发展、动态上升、丰富多样,构建周期稳定、年度滚动、阶梯上升的“五好教育”持续发展模式,确保“五好教育”不止步、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广度、深度、均衡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第一节  提升优质学位资源供给水平

  扩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办优办强公办学校,原则上新增中小学学位为公办学位,小区配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办成公办学校或公办幼儿园。通过逐年新改扩建一批、民办转公办一批、政府购买民办学位一批的方式,扩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不少于44.3万个,其中,幼儿园不少于2.6万个、义务教育不少于39.55万个、普通高中不少于2.16万个。按年度按项目分解各区新增公办学位任务,压实区级主体责任,纳入区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加大市级财政奖补扶持,健全公办学位动态监测、预警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公办学位供给。规范“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以政府收归租赁集体资产到期的民办学校、购买民办学校、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方式增加公办教育资源。

  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按标准足额预留城镇新建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不得随意变更教育用地规划。加强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的联动机制。探索研究城市更新单元配建公共设施补短板机制,确保公益优先,引导和鼓励“三旧”改造项目配建教育设施。在土地资源紧张和空间拓展难度较大的区域,探索多种手段提高教育用地建设强度,增加教育设施建设规模。

第二节  提升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水平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优质发展。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5年前,力争实现全市五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验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规划布局和办园结构,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公办幼儿园建设、利用国有资产(物业)或集体资产(物业)举办公办幼儿园等政策,以区、镇政府为责任主体,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创新公办幼儿园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管理制度,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制定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提高政府分担比例,加大公办幼儿园财政保障力度。加强学前教育教研。推动幼小衔接。强化幼儿园日常规范办园行为动态监管,完善幼儿园年检制度。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市级统筹、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学位扩容工程,加强寄宿制初中建设,强化公办优质学位供给能力,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学位结构,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确保公办学校在校生占比达到省规定标准。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保持在85%以上。建设专门学校,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实施专门教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标准规划和新改扩建学校,控制办学规模,配足配齐功能场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装备提升计划,推动老旧学校校园功能改造升级,进一步缩小校际间均衡差异。鼓励和支持优质学校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通过开办新校区、合作办学、受托管理、定点结对帮扶等,提升新建学校办学起点和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打造新优质学校。实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学校创建计划,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发展。加强普通高中规划布局、学位建设、队伍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的统筹。匹配常住人口和义务教育学位,同步提高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全面消除大班额。原则上新增普通高中学位为公办学位。通过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办分校区等多种形式,加快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覆盖,提升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推动学生多元成才。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加快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普通高中办学评价改革,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打造百花齐放、各显异彩、整体提升、优质均衡的普通高中公平发展新生态,形成育人全面、个性发展、特色鲜明、多元开放的普通高中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普特融合、医教结合、合理分工的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快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合理配置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资源中心),积极创建省优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一批随班就读示范学校,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以区为主办好培智教育,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以市启聪学校为主办好听障特殊教育,发展视障特殊教育,扩大残疾人中职教育规模,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升学率。以市康复实验学校为主开展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建立残疾儿童实名跟踪服务制度,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分类安置机制13,完善安置办法,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做好入学安置,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98%以上,将送教上门比例降至10%以下。加快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各区创建3—5所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持证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85%以上。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施个性化教育,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评价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普及模式。共建共享全市特殊教育资源库。加强普通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招生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按要求建成随班就读资源教室,配齐配足专职资源教师。

13 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分类安置机制: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接受教育。

第三节  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推进中小学校市域结对协作。统筹推进市域教育结对协作,建立健全南海区结对三水区、顺德区结对高明区的教育紧密协作机制。创新多种结对协作模式,加强先进办学理念、教育文化、现代学校制度、课程教学等智力资源的内涵式结对,实施市域优质课程教学、教师发展、教研、科研、信息技术资源等的共建共享。支持各区内部结对共进。

  推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完善区域内教师均衡配置机制。加强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常态化制度化交流轮岗,建立健全支持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教师交流制度,推行学区、集团内走教制度。推进全市范围内优秀校长和教师交流,创新多种交流模式,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交流,相对薄弱学校校长和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锻炼。建立交流轮岗保障激励机制,对交流轮岗做出贡献者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强教育人才统筹使用和共享,提高相对薄弱区域和学校优秀师资分布比例。

  推进中小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等多种办学模式,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重点建设帮扶型紧密型优质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核心校与成员校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设施等方面双向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完善教育集团基本治理模式,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探索高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培育创建一批省、市级优质特色基础教育集团。支持优质特色高中龙头学校组建辐射全市的跨区教育集团,支持各区引进省内外知名高校或优质品牌基础教育资源创建教育集团,鼓励各区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组建同学段或跨学段教育集团(学区),支持集团化办学辐射市属重点平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教育装备水平优质均衡发展。配足配齐功能场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提升计划,进一步缩小校际间均衡差异。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最新装备标准和《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新改扩建学校和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时,同步配置实验室、功能场室和图书馆,配齐配足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缩小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加大中小学校园文化和创新实验装备建设,促进教育装备从传统实验室建设扩展到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建设,每所中小学根据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至少建有1间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加快学校图书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装备体系,全面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装备建设和应用水平差距。

第四节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推进教研体系建设。健全市、区、镇(街道)、校四级教研体系,建立各级教研室联系学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实施基础教育教研“一三六九”强基工程,推动各级教研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学科教研基地、示范教研组、课改样本校,打造一批教研联合体。构建教研工作新机制,形成市、区、镇(街道)、校四级的“佛山云教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智慧教研,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完善教学视导制度,深入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加强专兼职教研员培训,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培训不少于90课时。

  推进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研究和指导。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规范教材和教辅资料选用,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与考试评价管理,提高作业质量,压减考试数量,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力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研究与运用,持续开展基于监测数据的教学改进行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确保基本实验开出率100%,拓展性实验比例不少于50%,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区、校”。加速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普及,100%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以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为抓手,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体系,提升科学保教水平。

  推进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学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打造共享共建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参与省“互联网+”课程计划,建设一批中小学特色课程实践基地,培育一批课程创新共同体,打造一批主体拓展课程群、创新教育课程群,以丰富、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为教学改革服务。采用“平台+教育”模式,共建共享全市特殊教育资源库,积极建设省精品课程和优秀教育资源。

重点项目2: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

  1.基础教育优质公办学位扩容工程。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不少于2.6万个,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并移交区以上人民政府举办公办幼儿园,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以区为主加快建设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学位结构,通过新改扩建和现有学位结构调整,新增公办学位不少于39.55万个,确保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在校生占比达到省规定标准。统筹规划、公办为主、集约发展,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不少于2.16万个。高起点新建市属公办中学,扩大公办优质普通高中学位规模。

  2.学前教育科学保教质量提升工程。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和标准,完善《佛山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方案(试行)》,构建佛山市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开展幼儿园科学保教“新课程”资源建设,建设游戏化课程体系,推动具有佛山特色、传统岭南文化底蕴的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实践,重点培育100所科学保教“新课程”示范幼儿园。

  3.基础教育“一三六九”强基工程 。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建立市、区、镇街、学校四级教研联动机制,健全教学视导机制,改进常规教研活动机制、创新教研实践样态、构建教研开放合作新格局,创建100所“课改样本校”、300个“学科教育研究基地”、600个“示范教研组”、900名“教改先进个人”,全面打造全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顶梁柱”和“发动机”。

  4.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采用“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形式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探索“紧密型”“托管型”“联盟型”“复合型”等多元模式教育集团,探索高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辐射、课程资源共建、优质师资流动、教研科研互通等机制。培育创建一批省、市级优质特色基础教育集团。

  5.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提升计划。修订并实施《佛山市教育装备建设指南(新版)》,完善实验室安全和教育设备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设全市中小学校际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000名实验教学创客,打造100所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校。鼓励有条件学校建设具备自主借阅功能的创新型图书馆,创建50间最美阅读空间,开展学校图书馆管理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校园实验室、图书馆和教育创客空间等扩大开放,提升教育装备和图书的育人功能。

第五章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实现佛山深度产教融合,立足“服务地方、服务产业”办学导向,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促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以市属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重点,以省部属高校属地化办学为支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佛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创新支撑。

第一节  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为主线,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着力点,坚持理工优先、应用为主,构建以研究生教育为引领,高水平本科教育为主导,结构完整、规模适度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持佛科院以入选省新一轮“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为契机,持续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更名为大学和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夯实本科教学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培养机制,深化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工程教育认证,打造若干省内一流学科,逐步提高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产出一批服务科技创新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加强部属高校佛山研究生院规范化办学,加快省属高校共建校区属地化发展,围绕产教融合,聚焦佛山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办一批特色鲜明的核心优势学科和专业群,集聚属地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重点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支持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建设,扩大我市“双一流”高校办学资源。加快建设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示范校区。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佛山城市学院(暂定名),培养佛山产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支持在我市办学高校提升发展,更好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规范优化研究生联合培养。支持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提升发展,加快建设广东佛山联创工程研究生院,面向佛山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和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群教育资源优势,集聚国内和港澳地区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逐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深化“高校+管理中心+企业”特色发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兼职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多元协同、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政产学研用合作长效机制,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全国标杆基地。

重点项目3:高水平高等教育建设重点项目

  1.持续推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打造9个优势理工科学科,重点建设2-3个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学科群,服务佛山支柱产业、在广东有影响力的省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30个以上,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力争1-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办学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理工院校50位左右,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2.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广州美术学院、禅城区人民政府共建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聚焦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打造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中心、粤港澳文化创新集聚地、社会转型升级驱动器,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高等艺术教育示范校区,为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3.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区人民政府共建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工学部将紧密围绕佛山市、南海区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通信工程、人工智能、显示、氢能等六大支柱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办学,努力打造成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行区、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区。

  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创新“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产科教融合”发展模式,实施教学、科研、治理等系统性改革创新,重点打造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家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两大高水平专业群,开展高职本科试点,力争创办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5.全国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深化产教融合,与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省教育厅共建全国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以“管理中心+基地群+示范培养点”的“1+N+N”的模式建设与运营,探索构建多元、长效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联合“双一流”高校,协同我市现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聚集季华实验室等重点科研院所和企业,为我市及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通技术、通研发、通管理的“三通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人才成果、技术成果、产业发展共赢。

第二节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推进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力争创办职业技术大学,支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和创造条件开展高职本科试点。强化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以规划新建一批、原校扩建一批、校企共建一批为路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位扩容行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建设中高职贯通专业学院,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积极推进省市合作共建,把佛山市技师学院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并加快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市级统筹优化中职学校专业布局,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佛山产业,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优质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联合培养人数给予学校或企业相应补贴。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统筹专业教学与证书培训,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深化实施“1+X”证书制度14。大力促进集团化办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广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第三方考核评价。加强职业教育研究与评估,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能力,完善多方参与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促进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办学模式改革,支持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多形式合作办学。持续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持续举办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创造条件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省集训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规划和资源布局,探索以产业园区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在产业聚集区建设综合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园区,新增职业院校向产业园区布点建设,加大对企业举办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推动在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深化职继融合、职训融通。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推行专业设置预警和退出机制,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培训学院、企业工作室等,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推动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探索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改革市校企合作联盟,组建实体化产教融合集团(联盟),重点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推进引企入校,构建市场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降低校企合作制度性交易成本。

14 “1+X”证书制度:“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重点项目4: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工程

  1.职业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推进中职学校学位建设,保持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支持6—8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加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生活区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建设,开展高职教育2年在中职学校试点。探索在市属高职院校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2.职业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工程。聚焦佛山“2+2+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服务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成40个左右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中职示范专业点,加快8-1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

  3.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工程。推进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力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保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以及力争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到25%左右。对接主流生产技术,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一批职业教育专业课规划教材。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法改革,形成一批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4.职继协同创新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资源优势,促进两种教育协同创新,优质资源共享互通,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实现优质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2倍以上,150个左右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第三节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深化校地协同与产学研合作,将佛山打造成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加快建设和运营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在市内外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培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联合现有科技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围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建设高校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布局,综合运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教育相关政策,在重点产业聚集区依托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群。发起并参与管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引导和扶持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落户佛山。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需求,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运行机制,整合科技成果孵化载体资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前期孵化、创业扶持、投资资金等方面支持。依托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融合港澳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国内和港澳地区高校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突出“扶小、扶新、扶弱”,突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精准施策,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打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渠道,在提高校企合作频率的同时,把企业技术需求尽早融入到高校关键技术突破和研发过程中。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条,编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发挥成果转化指挥棒作用,探索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激发高校科技创新热情。提升高端智库服务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能力,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指导与咨询。

  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佛山产业优势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入技术经理人成果代理机制,为全省高校培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高校和成果转化机构设立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运营相关课程,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专家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解决方案。扶持有产业化基础和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团队,以市场化为导向联合企业立项科研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科技成果转化定制化培养专业工程人才。

重点项目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1.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融合港澳及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国内和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将佛山打造成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2.高校科技成果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联合现有科技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科研+企业场景”的双体联结和融合,通过企业真实需求的获取和需求与成果的精准匹配,依据跨领域跨学科新型产学研联合研发体系,创新共享研发模式,整合成果持有团队、企业、政府、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团队四方资源,成果团队专注研发工作,企业提供应用化研发的场景和专业的工艺人员支撑,政府引导性政策保障研发团队基本支出,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团队统筹协调,高效研发相关产品与技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及时落地转化。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围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建设高校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地方重大需求,针对产业共性强、关联度高和产业链长的市场需求或关键技术,组织相关专业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并引入专项政策资金作为资金支持,引入中试化试制车间作为场地支持,引入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人力支持,引入利益分配和权责保障机制作为机制保障。通过成立专项组对有市场需求的成果项目进行立项熟化,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中试,尽快形成高附加值科技型产品,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

第四节  推动终身教育更好服务全民学习

  推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坚持开放教育的国民教育和社会公益性,推进市、区开放大学加快向“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全民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转型,从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转变,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支持开放大学积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服务技能型社会、服务技能强国,大力拓展社区教育、扩大社会培训、办好老年教育,加大短期灵活教育。依托佛山开放大学深化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佛山终身学习网,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学习网络,面向全民提供终身学习资源和服务。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把开放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完善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立足城乡社区,面向基层,办好居民家门口的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以佛山开放大学为龙头、各区开放大学为骨干、镇(街道)社区学校和村(居)社区教育中心为主力军,社区内中小学校、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创建省社区教育创新区、社区教育示范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发展职业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建设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和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市实践应用,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开放教育、个人自主学习等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之间沟通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建设面向普通市民的“老年大学”“老年学院”或“网上老年大学”,并延伸至镇(街道)、城乡社区,建立老年学习网点,积极创建省老年大学示范校,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第六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推进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加强教师发展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加快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用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的未来人才。

第一节  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必修课程,开展常态化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大力开展“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精选体现正确价值导向的优秀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组织和引导教师阅读观看,加强价值引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双带头人”和“双培养”工程15为抓手,大力加强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全员轮训。严把教师选拔聘用入口关,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资格认定、教师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加大优秀教师典型表彰宣传力度。深入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加大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力度,持续开展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通报。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德法并举,提高警示教育实效性。特别针对教师在生活作风、工作态度、师生关系、诚实守信、廉洁从教、有偿补课等易出风险的环节加强警示,引导教师守住师德“底线”,不越“红线”,不触碰纪律“高压线”。提升全体教师法治素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推进全员导师制,每位教师都肩负指导学生学业、心理、生活和人生的育人责任。全市每年9月组织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

  完善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教育、评价和考核常态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网络。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自查自纠工作,坚持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集中通报制度,持续抓好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典型案例通报。建立师德工作报告制度,中小学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抓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每半年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师德失范问题查处情况,每年报告1次师德工作情况。

15 “双带头人”和“双培养”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培育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第二节  打造教育人才队伍

  加强高素质校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党组(党委)在选拔任用校长上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校长职业发展阶梯。加强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锻造校长头雁工程,构建领航“种子”校(园)长、卓越校(园)长、骨干校(园)长、后备校(园)长的人才梯队,加强青年校(园)长、新任校(园)长、薄弱学校校(园)长培养培训。完善校(园)长准入资格及培训制度,建立校(园)长人才储备库。建立校(园)长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强化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政策导向。

  打造“十百千万”大城名师队伍。实施基础教育“十百千万”强师计划,推进名师领航工程,打造万名以上骨干教师、千名以上名教师、百名以上卓越教师、十名以上教育家型教师人才梯队。各区各中小学按照教师队伍总数10%的比例培养本区本校骨干教师。将幼儿园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纳入整体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统一推进。实施特色特长师资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重视特色人才培养。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推进青年教师及新入职教师专项培训,构建教坛新秀—骨干青年教师—杰出青年教师成长梯队,并与名教师成长梯队挂钩,建立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快速成长通道。

  推进教研尖兵队伍建设。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强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工作量认定制度。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新任专职教研员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2年以上行政管理经验且具有高级以上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加强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专兼职教研员,建立优秀青年教师到教研部门跟岗制度。强化教研员职责能力,落实专职教研员到学校开展教学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制度,健全各级教研员关键能力提升研修体系。加强教研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各级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男性55岁以下、女性50岁以下原则上到基层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实践1年。建立优秀教研员到教育行政部门任职或担任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的制度。

  打造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16。建好用好现代化智能化特色化教师发展中心,加强省、市、区三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创新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共建共享模式。扩大教师进修学习自主选择权,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评价,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述评制度,将教师述评情况和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分级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推动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支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与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发展机构人员与学校校长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各级政府每年按不低于本地教师工资总额的2%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16 “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以一个市级教师发展中心为龙头,五区教师发展中心为主干 、N个校本研修示范校和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主阵地,高校资源为支持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第三节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教师配备机制。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跨学段调整力度,实行市域调剂、以区为主、动态调配。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年按照标准和要求动态核定教职工编制。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健全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设立流动岗位。探索高等学校员额制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完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招聘办法,扩大学校招聘教师的参与权、自主权,可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组织教师招聘,具备条件的学校可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完善教师岗位职责考核机制,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考核及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推动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创设良好的办学环境。

  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联动机制,确保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中小学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探索中小学临聘教师职业年金制。建立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指导标准,民办幼儿园参照确定相应教师的工资收入。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推进高校和职业教育教师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将职业院校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等政策。

重点项目6:“大城名师”工程

  实施基础教育“大城名师”工程。一是实施基础教育“四有”好教师队伍全覆盖计划,人人争做有为良师。二是实施基础教育“十百千万”强师计划,打造师资人才方阵和成长梯队。推进万名校级骨干强基项目、千名市区两级名师有为项目、百名卓越教师卓越项目、十名教育家型教师登峰项目,打造从优秀到卓越的名师领航“雁群式”教师发展体系。三是实施中小学校长“头雁计划”,打造高水平校长方阵和成长梯队。推进教育家型“种子”校长项目、卓越校长项目、骨干校长项目、后备校长项目,推进校长全员研训,打造一支以教育家型“种子”校长为领航、卓越校长为先锋、优秀骨干校长为主力、后备校长为“蓄水池”的高水平校长梯队。四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菁英计划”,推进青年教师及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构建教坛新秀—骨干青年教师—杰出青年教师成长梯队,并与名教师成长梯队挂钩,打造优秀拔尖青年教师队伍方阵。五是实施特色特长师资人才发展计划,打造创新型专门人才方阵和成长梯队。六是打造教研尖兵队伍。七是打造一支专兼职教师发展研训队伍。

  实施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98%以上、基本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3%和98%以上,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2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73%以上,本科高等学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70%以上。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17队伍建设,到2025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占比力争达25%左右。

  推进“百千万”心理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百名“领航人才”三年培训计划,培养100名左右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打造“种子型”培训师队伍;实施千名“骨干人才”三年培训计划,培养1000名左右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实施万名“强基人才”三年培训计划,打造一支10000名左右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17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能力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七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坚持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第一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加强以正确教育政绩观为导向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强化政府教育履职评价考核,压实对区和相关部门的教育考核,把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作为对各区和部门工作考核评价重要指标。将省对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年度结果纳入区、镇(街道)及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并加大比重。对履职不到位、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学位供给不力、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差、教育领域稳定问题频发且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区和镇(街道),要对党政正职和相关领导进行追责问责。遵循规律,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加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对学校进行持续性、科学性、综合性评价,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推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突出考察学校把握办学方向、落实“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提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推进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实施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劳动素养评价,改进中考体育测试,突出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树立科学成长成才观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单一评价倾向。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第二节 推进教育“双减”改革

  以高质量课堂教学保障学生学习质量。推进以学生学习为本的高质量课堂改革,强化全科育人,彻底改变“满堂灌”“大水漫灌”落后教学方式,实现应教尽教,让学生在课内学得好、学得足,让学生通过高质量课堂学习来减轻负担、提升能力、发展学业。

  以高质量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课后延时服务升级提档、挖潜增效。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拓展,依据学情有效提升学生学业水平,让学生通过课后服务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发展素质。

  全面改进作业管理和考试制度。科学设计作业,建立中小学学科作业班级统筹公开和总量控制制度,鼓励分层布置作业,严禁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好学生作业时间。正确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教、学、考相统一。严控平时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每次考试难易程度要与教学要求相当,严禁过度拔高试题难度,考试测验结果采取等第制方式呈现,切实减轻学生应试化、竞技化压力。

  强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依法管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家校联动、网格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机制。全面推行“黑白名单”、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规范教育广告等营销行为,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培训秩序等方面的监管。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校外培训工作专门机构建设,压实以区为主属地管理主责,明确校外培训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节  深化民办教育管理改革

  健全民办学校分类发展。建立健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制度。落实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依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管要求,形成强有力的奖惩机制。

  强化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监督管理机制,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民办学校招生、收费、资金、办学行为、校长和教师方面的规范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民办学校收费监管,逐步有序推进民办学校收费改革。落实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办法,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监管。以章程建设为抓手,引导民办学校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明确理(董)事会、党组织、举办者、校长等主体权责边界。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通报和查处力度。实施民办学校宣传和广告负面清单管理。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将年检结果作为招生计划核定、学位购买、扶持政策等的重要依据。推进管办评分离,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支持民办学校办出特色个性,提供多样化特色教育。

第四节  深化教育督导制度改革

  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强化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完善督导机构设置,加强各级教育督导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全面落实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健全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鼓励采取交叉督导、异地督导等方式,开展教育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切实增强督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全方位督导。加强市、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质量监测,加强教育评估监测结果应用。积极探索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提高评估监测实效。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督导工作有效开展。

  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加强督学聘用与管理,按照“讲政治、懂教育、敢担当”标准,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逐步扩大专职督学比例。将从事督学经历作为学校后备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鼓励从退休时间不长且身体健康的党政干部中,聘请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经历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督学,专门从事督政工作;从退休时间不长且身体健康的校长、教师、专家中,聘请一批业务优秀、敬业乐业、有多岗位从业经验和国际视野的督学,专门从事学校督导工作。建立健全督学培训体系,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 

第五节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利。小学一般采取按地段对口方式入学,初中一般采取按地段对口、小学对口直升或电脑派位摇号等方式入学。全面落实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摇号录取。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违规跨审批区域招生、违规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

  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扎实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中考改革方案,健全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逐步推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探索将拓展性实验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把中小学生艺术类课程学习和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中考体育总分。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录取行为。落实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实行单独批次录取,不设“限制性”分数线。深化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分类招生,完善中职学校统一中考招生与注册入学招生相结合的招生管理制度。   

第六节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市、区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健全党委全面领导、政府切实履职、部门责任明确、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推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科学划分各部门承担的教育治理责任,优化市、区、镇(街道)政府教育管理职责。强化市级统筹,重点加强对规划布局、资源配置、评价改革、督导检查、重大改革试点等的市级统筹协调,逐步提高市级财政在全市教育投入中的占比,积极探索市级统筹高中阶段以上教育,完善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以区为主承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建设责任。健全支持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学校管理底线清单、负面清单和风险清单等制度。完善教育管理闭环,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的协调性,建立教育督导、教育执法、教育审计的联动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建立教育事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培育第三方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

  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推动中小学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创设健康宽松的办学环境。支持高校对接我市产业设置新专业,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公开招聘人才,自主制定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离岗创业的办法。支持高校实行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部分配政策,自主确定本校绩效工资结构和分配办法。进一步扩大高校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逐步扩大财政授权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加强依法治教。进一步理顺教育领域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动教育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机制。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制定实施,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高校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推进中小学规范实施党政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长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强化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政策导向。完善学校师生申诉制度,完善建立在法治框架内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法律服务和支持系统。

  加强教育开放合作。围绕“双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构建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鼓励佛山高校与世界名校开展学科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支持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体系和培训体系。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国际友好城市姊妹学校交流合作,深化国际理解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走出去,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携手打造教育合作发展共同体。

第七节  推动教育信息化赋能教育变革

  构筑智能化教育环境。推进数字化教育新基建并纳入全市新基建总盘子。创新教育智能化发展与运维服务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学校实施、师生应用”的投入与建设机制。全面建成IPV6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到500M以上。实现全市学校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全覆盖,广泛开展基于5G的泛在学习。部署教育传感网,配置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无缝整合。100%师生建立个人网络空间与数据空间,100%教室实现智能多媒体化。加强技术防范设备设施的投入,筑牢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建成“智能、高速、泛在、融通、安全”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通过市、区专项经费支持的形式,建设100所“佛山市感知示范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000M,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实现学习、教学与管理智能化。

  建设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佛山市数字化卓越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建共享,对接国家、省级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区、校五级融通,教育系统内部与社会、行业机构全联通”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资源准入机制、产权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资源众筹众创和“按用付费”模式,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供给主体,构建“众创、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模式。推进“名师网络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加强在线课程、仿真教学、虚拟现实等课程资源建设,为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与教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体系向系列化结构化的“大资源”体系转变。

  构建智能化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和智能终端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轻师生负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促进“课堂革命”的有效有序开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开放的课堂教学形态。建立“教、学、练、评、测”一体化过程性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全方位多层次伴随性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分析与监测学科教学质量,动态掌握学生学业发展态势,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

  提高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构建基于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评价的全市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佛山市教育数据银行”,规范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行为。建设佛山市教育治理督导服务平台,促进“经验型”教育决策向“数据型”治理转变。建设佛山市教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决策管理系统,整合多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多类型、多尺度、多时相的教育设施专题空间数据库,对教育设施建设、学位供给进行监测和预警。建设佛山市校园安全管理平台与佛山市教育应急指挥系统,为及时把控校园安全态势与快速调度提供支撑。部署“网络态势感知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的研判与预判。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与健康用网的教育宣传,举办线下线上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培养良好上网行为,保护隐私与未成年人权益。

重点项目7: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

  1.建设“佛山市教育超级大脑”。制定教育数据采集标准、信息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接口标准,建设“佛山市教育超级大脑”,整合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对接国家、省教育基础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促进市、区融通,消除信息孤岛。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研发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动态跟踪教育、实时监测教学、提前预警事态和即时干预发展。健全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互联网+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推出系列“名师网络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一批优秀在线课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研发系列仿真教学、虚拟现实课程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难点。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培育100个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试点项目,遴选100个优质教学示范案例。开展跨学科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科学与创新研究项目1000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建设感知示范校园,配置人工智能实验室、AR/MR/VR应用创新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融合现有人工智能教材,探索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实践,落实人工智能课时。创建一批人工智能应用特色学校,建设100所“机器人特色学校”,100所“动漫艺术特色学校”,100所“科学创新特色学校”。组建1支人工智能教师团队,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培训,建设人工智能教师名师工作室。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打造佛山人工智能教育品牌。

第八章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节  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管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完善教育系统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推进,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教育的责任,抓好教育规划重要政策研究和重大任务落地。完善市、区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机制,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成立中共佛山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落实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制度机制保障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强选人用人评价,选优配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校长,让教育行家里手管教育办教育。

  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确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培根铸魂。

  牢牢掌握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工作中,层层落实讲座论坛、教材、课堂教学、对外交流、校外培训机构等管理责任,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维护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压力传导,压实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检查考核机制。

第二节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进一步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党组、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动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

  大抓基层大抓支部。落实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高单独组建党组织的比例,推动新建学校机构设置和党组织成立同步谋划、同步落实,推动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达标,推动把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写入民办学校章程,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以加强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素质能力培训。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落实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干部特质要求,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优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注重选拔任用政治过硬、历练扎实、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

  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总体部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治校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承担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主动谋划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亲自协调推动解决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链条,开展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评议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格局。强化党性纪律教育、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深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教育系统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持续稳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健全机制,锚定目标,盯紧任务,抓好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一节  加强市级统筹

  健全完善以规划为引领、资源配置为支撑、监督评价为保障的教育统筹机制,加强有关部门、市和区政策衔接和统筹协调,形成有关部门和各区协同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局面,构建社会多方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建立基于规划、标准的市级统筹机制,加强统筹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改革实施,加强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动态统筹,积极探索市级统筹高中阶段以上教育,加强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市级统一审批机制,建立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市、区共建机制,加快中职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加强在佛山高校的共建共管,建立省、市、校共商协调机制,促进市属高校和在佛山办学高校与我市经济社会联动发展。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我市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经费投入向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健全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学段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逐步建立适应以市为主的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区级统筹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机制的经费保障体系,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科研稳定支持机制。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办学,逐步增加教育经费社会投入。

第三节  加强安全保障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教育系统安全组织体系建设,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制。加强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完善校园安防系统,不断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完善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和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和通报机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加快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完善一键式报警装置、视频监控,逐步在校园及周边推广人脸识别摄像头。配合“雪亮工程”实现全市学校视频监控联网,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网格化、智能化。在“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佛山教育食安”应用程序,实施智慧和线上监管。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开设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安全技能教育专门课程,创新安全教育形式与载体,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第四节  加强智库建设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形成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教育科研组织等在内的一流新型教育智库,着力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引导教育舆论。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教育科研组织工作机制,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建立与党委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创新机制,对教育和教学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持续跟踪,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和教育实践专业化质量。

第五节  加强落实机制

  切实完善规划落实机制,提升规划实施效能。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把贯彻落实本规划、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履行教育职责的核心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落实本规划、实现立德树人作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规划落实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本区、本部门、本学校每年度的工作计划中,加强年度、期中、期末规划落实情况监测评估,及时调整优化目标任务和策略办法,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得到全面实现。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和监督作用,及时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建立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规划实施的机制,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佛府办〔2022〕7号-d.png

部门解读

视频解读

媒体 | 发布会解读

原文地址

访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