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星谈佛山秋色①|源于明代佛山民众“以假乱真”的战法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02 11:57:12 字号: 分享至:

  佛山是明清“天下四大镇”之首,也是一座让我着迷的城市。无论从中国城市史还是海洋文明史的视野看,佛山历史文化都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研究佛山历史文化四十载,先后出版学术专著5本。由我主编的《佛山简史》将于2024年出版。

  早在1994年,在我出版的《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书,就清晰记录了佛山秋色的起源。

  佛山秋色的诞生地和发展地都在佛山镇。明清时期,佛山是一座工商立市的城镇,因百业兴旺成为全国四大镇之首。佛山秋色原称“秋景”,它是如何诞生,又怎样发展至今?

  第一讲:佛山秋色源于明代佛山民众“以假乱真”的战法 

  秋色是明清时期佛山镇重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秋色又是佛山特有民间工艺品的统称,它有七色包括(车色、马色、地色、水色、灯色、飘色和景色)。展示以上诸色的游行活动称为“出秋色”,又称“会景”或“秋景”。因秋色自古以佛山为盛,故又称“佛山秋色”。

  佛山出秋色起源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中秋之夜。这一年是佛山堡人抗击黄萧养劫掠之时,祖庙是当时佛山保卫战的指挥部,万民参加的誓师大会就在祖庙前进行。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讲述了佛山人举办秋色的缘由。

  在抗击黄萧养期间,佛山镇二十二老之一的梁浚浩,想出以假乱真的战法:他令少年假扮成年武士,剪锦帛为旗帜,削竹蔑为兵器,趁夜色分成若干群。每群由几个手握真武器的成年人带队,高举三星旗。众少年紧跟着大人们,手竹竹篾、铁丝和薄纱扎成的“武器”,踩上高跷,扮成一群群的成年武士,昼夜巡游佛山堡四周。

  黄萧养以为佛山堡民在日夜作备战演练,不敢轻易偷袭,这让白天奋战一天的大人们赢得休息的时间。当时佛山堡分为三十五铺设防,其“演扮故事”者各铺皆有。来自佛山各铺的少年们还抬出祖庙的大铁瓶,燃放大爆竹,发声如雷。黄萧养真以为佛山有大炮,不敢轻易进攻。

  整个佛山保卫战半年期间,佛山堡少年们承担了大部分夜晚巡逻放哨的任务,直到取得佛山保卫战的胜利。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佐证了这一史实,该书写道:“贼平后,与诸义士咸得锡冠带,崇祀流芳祠。佛山秋景,实由此始。”

  《粤小记》也记载,清代每年九月的装扮儿童鼓吹绕村夜行,名曰秋色,就是继承秋景的活动。

  清代以后,秋景发展为著名的“佛山秋色”巡游活动,随北帝崇拜传播到珠江三角洲各地,衍化成车色、水色和飘色,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