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坚持强化劳务协作,助力凉山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好哩!来一份招牌白切鸡!”11月26日,彝历新年假期即将结束,凉山州美姑县格木村的思源生态农庄一片热闹,粤菜与川菜融合创新菜式吸引了不少食客。后厨里,90后彝族青年海来普铁正指挥厨师,将他在顺德粤菜培训班上学到的粤菜厨艺发挥出来。“这一年每月营收近20万元。”他说,农庄之所以取名“思源”,就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党恩”。彼时在1600多公里外的佛山市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46岁的李力挖和妻子何公各正忙着组装制冷橱柜。这个彝历新年他们没有回家,而是在政府部门组织下,与200多位在佛务工的彝族同胞一起聚餐欢度佳节。自2018年从盐源县到佛山工作以来,夫妻俩月收入破万元,原本是贫困户的他们“不仅还上了外债,还攒下存款”。从贫困户到打工人再到创业者,在新时代佛山与凉山“彝海结盟”的脱贫攻坚路上,越来越多的凉山贫困人员通过劳务协作的方式,用辛勤和汗水摘掉“穷帽子”,实现快速脱贫、稳定脱贫,让幸福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对口协作凉山州以来,佛山坚持强化劳务协作,促进就业扶贫。四年多时间里,佛山在凉山带动超过1.5万人就近就业,从凉山输往佛山的劳动力已近2万人。曾经靠天吃饭的凉山彝族同胞如今牢牢端稳就业“饭碗”。
在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李力挖(前排中)和工友们合影。
强化政策供给 跨越千里打通就业路
来佛山前,穷怕了的何公各有的是一股子冲劲,“底气”就是:“不行就再找政府把我送回去。”
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的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过去靠种植洋芋、荞麦、玉米和放养牛羊为生。
与贫困生活相反的是,不少贫困群众因为读书少、无技能、不会说普通话,曾经不愿也不敢外出务工。昭觉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阿根子虎说,即便有青年一代外出打工,也习惯通过中介,“要被收取高额回扣,安全还得不到保障”。
发现“症结”所在,佛山在对口协作凉山州工作中重点抓创新政策供给,先后投入劳务协作资金2.5亿多元,支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接收凉山籍务工人员工作的通知》等23份劳务协作政策文件,涵盖交通补贴、培训补贴、稳岗补贴、社保补贴、生活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和疫情防控补贴等多方面帮扶。
通过佛凉两地“五补助、四不愁、三保障、两放宽”的劳务输出“5432”政策,参与劳务输出的相关各方可享受务工有补助、生活有补助、发动有补助、企业开展培训有补助、稳岗工作队有补助,路费不愁、食宿不愁、体检不愁、工作不愁,工资有保障、权益有保障、服务有保障,年龄放宽、学历放宽等多领域优惠。
频频加码的“硬核”政策逐步打消了困难群众的疑虑,破开了不愿外出务工的“冰山”,仅2017~2018年,通过政府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就猛增11倍。为加速人岗对接,佛山另一只手抓招聘,端着“饭碗”找群众。近年来共在凉山11个贫困县举办招聘会44场次,组织476家次企业到凉山开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招聘会所到之处总是人头攒动。
昭觉县四开乡沟洛村姑娘布格瓦洛,以前外出务工每月只挣2000多元,来到佛山,她不仅有工资,还可领到1000元的政府稳岗补贴、1000元的生活补贴,干满12个月还有12000元的稳岗补助。
今年10月,“广东省佛山市劳务协作就业服务扶贫平台助力脱贫攻坚”项目被评选为“人社扶贫工作优秀案例”,喜获“国字号”荣誉。该平台正是佛山基于大数据新技术,在凉山搭建的“永不落幕”的智能化招聘求职信息服务平台,能实施线上报名、线上面试、线上签约。仅今年1~8月,佛山通过平台向凉山推送就业岗位超7000个。
技能培训授之以渔 赋能于人“拔穷根”
大多数凉山州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前都没有一技之长。为了让贫困人口在追求小康的路上“走得更远”,佛山在劳务协作中通过搭建技能扶贫平台,培养和提升贫困户的职业能力,努力斩断“穷根”。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美食之都”之一,顺德区“厨出凤城”的美名远播海内外。立足这一地方特色,佛山依托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厨师学院,鼓励中职技工院校开设接收凉山州贫困劳动力的扶贫定向班,在全省首创“粤菜师傅”精准扶贫班。同时不定期赴凉山州金阳、美姑及雷波县开展“粤菜师傅”烹调技能培训等对口帮扶活动。
“刚来顺德没两天,学员们仿佛都变了样。”与学员一同来到顺德的美姑县人社局挂职干部陈靖说。
25岁的海来普铁就是顺德厨师学院“粤菜师傅”精准扶贫班的学员之一。去年9月,从佛山学成归来后,他的思源生态农庄在当地创业基金的帮助下开张,生意特别红火。现在,思源生态农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楼做餐饮、二楼做住宿,同时请了7名老乡帮忙,村集体经济也入股农庄。从“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到“一人带头致富,身边人创业就业”。
“以前没有一技之长,我尝试过在家附近打散工,也尝试过跑运输,一个月只能赚两三千元,维持生计非常吃力。”回想起艰苦的打工岁月,海来普铁不禁感慨:“现在我有了烹饪这个特长,一定要好好运用,争取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粤菜师傅”培训只是佛山就业帮扶的特色手段之一。近年来,佛山进一步加大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累计开班1742期,培训8万多贫困劳动力。
一场场赋能于人的培训,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从“输血”变“造血”提供可能。
在位于普格县、面积超1200亩的稻渔共生农业产业园,鱼塘、蔬菜瓜果大棚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的绿色蔬果定期空运到北京、成都等地售卖,各种高端鱼也端上了泸沽湖景区的餐桌。作为佛山对口帮扶的产业项目,这里不仅吸收近百名本地贫困户就近就业,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一村干部学员掌握养殖技术后,自己承包了两个鱼塘。
普格县特尔果乡党委书记宋文顺说,在佛山扶贫资金支持推动下,园区里还准备建设实用人才培训中心,通过对全县涉及农业的农技人员、村级干部、致富带头人的集中现场教学培训,让他们成为全乡产业发展的“火种”。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佛山共为凉山举办65期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致富带头人4566人次。
人文关怀稳岗留岗 从此他乡似故乡
许多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到千里之外务工”,并非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气候不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工作难上手等,都是这些务工人员要面对的问题。“车间太热,我要辞职!”“佛山气候和凉山差异太大,我想回家!”……佛山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部副部长张文生还记得,因为不适应佛山炙热的天气,刚到佛山一铝型材厂上岗一天的4名凉山贫困人员就联系他要“打包”回家。
既要来得了,更要稳得住。为了解决回流问题,佛山和凉山一直秉承“前方延伸管理、后方亲情服务”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全州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和佛山企业获得稳定人力资源保障的双赢局面。
在前方,各驻县工作小组会同当地人社部门在劳务输出人员出发前,集中开展1至2天时间进行培训,向务工人员介绍佛山的风土人情和务工政策,安排专人跟车、全程做好管理和服务。同时做好在佛山务工人员家属的关心关爱,主动上门看望、慰问在佛山务工人员的家属,落实好低保、社保、教育等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微信沟通群,及时掌握在佛务工人员的动态,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协调乡、村干部积极帮助解决。举办亲子夏令营等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儿童。
今年,为积极应对疫情防控,佛凉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包车服务,实现“出门上车,下车进厂”。
在后方,每当有劳务输出人员抵达后,各区人社部门都会和企业一同派车到现场迎接,送上生活大礼包,佛山用工企业也安排专人负责凉山务工人员的后勤安排、岗位匹配、岗前培训、融入适应等工作,包括安排夫妻房、设置餐厅的川味专窗等细节。佛山各区人社部门会同辖区用工企业,经常性开展城市体验、迎新宴会、生日晚会、歌唱比赛、球类赛事、集体观影等形式多样的融入关爱活动,尤其在火把节、彝族年等特殊日子举办晚会聚餐等。
佛山还积极开展“四川凉山籍农民工乐融佛山”项目,通过线上培训、线下辅导、心理咨询、工会干部挂钩等活动,努力提升凉山籍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岗位上发挥个人价值。有凉山农民工上岗一个月就被评为优秀员工。
木里县的向木呷、日木莫夫妇在佛山万博电气有限公司当装配工近两年,稳定的收入、班组长的细心指导、企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向木呷夫妇很满意。“这里像在家一样的温暖。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稳定下来,在佛山定居。”向木呷说。
受益者说
甘洛县沙岱乡舍底村村民木乃尔堵:
务工带来希望 不用为生计发愁
“出来打工肯定比在老家种地好,收入高还很体面,我把老婆都给动员出来了。”现年31岁的木乃尔堵,是甘洛县沙岱乡舍底村村民。老家山高谷深、交通困难,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全家人守着几亩薄地,一年收入几千元,艰难度日。
2019年,在他因为家庭变故背上6万多元债务的迷茫无助之时,佛山市南海区举办的专场劳务招聘会为他带去了希望。在佛山沃亚服饰公司,夫妻每人每月收入5000多元。
“我们俩一年下来能有7万元左右的结余,一家人再也不会为生计发愁了!”木乃尔堵说。
美姑县彝族姑娘石一西伍:
离梦想越来越近 想攒钱开彝族服装店
2018年8月,弟弟要去西昌上学,石一西伍去乡上开证明时,听到了能帮她“走出去”的政策。
一个月后,石一西伍和50多名彝族兄弟姐妹一起,进入佛山一家洗衣机制造厂工作。参加培训后,她很快掌握了相关技术,工作中很少出错。当年春节,石一西伍就攒下了2万元,把其中1万元寄给家里补贴家用。
对于攒下的钱怎么用,她有明确的想法。“我喜欢彝族服饰,一直想开个彝族服装店。”她说,“以前,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现在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央媒聚焦
办好健康证明的董正军,与老乡们乘坐凉山州组织的农民工务工“点对点、门对门”定点服务大巴车,前往广东佛山。2016年底,凉山州与对口帮扶的佛山市签订协议,由佛山市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凉山州组织人员报名,岗位匹配合适、体检合格后,统一通过务工专车定向输出到佛山。在采访中,董正军表示:“在佛山务工,很舒适!”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乘坐点对点服 务大巴,和百余名同乡一起——出凉山到佛山,老董返岗了》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而言,务工就业往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2016年以来,广东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充分发挥就业市场优势,将就业扶贫作为助力西部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48岁的何公各,两年前鼓起勇气走出四川大凉山,来到广东佛山的一家企业,“靠打工挣钱”,让她的家庭迅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摘自新华社2020年7月14日《“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