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高新区管委会 发布时间:2022-01-18 11:06:07 字号: 分享至: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1月17日

(联系人:汤瑛瑛、冼显成,联系电话:86683622、86683875)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前  言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佛山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高新区,实际管理面积470.72平方公里,形成由禅城园、南海园、顺德园、高明园、三水园组成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十三五”以来,佛山高新区肩负起作为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坚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下,前瞻思考、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回归创新本位、释放发展活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成效,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迎来爆发期,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高质量成为时代主题词,“双区”建设效应不断释放,“一核一带一区”深入推进,佛山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十四五”时期可谓是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站在体制机制和管理范围优化新起点上,为明确佛山高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粤府〔2019〕28号)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目 录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经济指标稳步向好,综合实力迈上崭新台阶

  2.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凸显

  3.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4.国际合作表现突出,开放协同创新纵深推进

  5.体制机制逐步优化,进入统筹协同发展阶段

  6.园区形象不断提升,人城产文加快融合发展

  (二)外部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理念引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充分认识国家高新区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价值,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二)按照“理念引领、规划引导、制度保障”新思路,开启统筹协同发展新篇章

  (三)探索“小政府、大社会、大平台”的发展模式,建设服务型高效型政府

  四、创新驱动,打造创新要素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强化“双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单打冠军集群

  2.建设制造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大湾区总部集聚区

  3.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4.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

  (二)引凤入巢汇聚百万创新创业名匠

  1.延揽一批高层次人才

  2.集聚一批创业型人才

  3.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4.高标准建设佛中创新灯塔产业园

  5.塑造人才服务品牌

  (三)布局一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

  1.积极争取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实现国家级研发机构量质齐升

  3.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4.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四)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1.持续提升孵化载体效能 

  2.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创新

  4.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五、场景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示范区

  (一)构建“3+3+X”现代产业体系 

  1.全力发展3大主导产业集群 

  2.积极培育3大特色产业集群 

  3.加快布局X个新兴产业集群 

  4.打造“一园一特色”产业新格局 

  (二)实施智造场景创新示范计划 

  1.系统谋划佛山高新区智造场景建设 

  (三)打造一批智造标杆应用场景 

  1.试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类应用场景 

  2.试点打造智能家居类应用场景 

  3.试点打造园区综合场景试验场 

  4.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全域覆盖 

  (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 

  2.加快园区绿色化改造 

  3.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六、开放融通,奋力开创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一)着眼广佛全域同城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 

  1.在广佛全域同城中勇当尖兵 

  2.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3.集聚用好港澳创新创业资源 

  (二)加强与国内园区协作交流 

  1.持续推进粤桂黔滇合作 

  2.加强与先进园区的互动 

  (三)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1.拓展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创新高地合作新渠道 

  2.深化与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合作 

  3.借力“一带一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七、改革深化,不断探索引领时代前沿的发展模式

  (一)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1.做实一区多园管理模式 

  2.推进建设运营市场化改革 

  (二)创新产业治理方式 

  1.建设一区五园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心 

  2.探索建设产业创新共同体 

  (三)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3.探索政策与新经济制度创新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大资金支持 

  (三)强化考核评估 

  (四)抓好规划落实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经济指标稳步向好,综合实力迈上崭新台阶。“十三五”期间,佛山高新区积极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各项指标稳步增长,规模实力持续增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0年,佛山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1.57亿元,占全市15.64%;规上工业总产值5076.13亿元;火炬入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15.30亿元;实现税收收入281.76亿元。在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中,综合排名第25名,较2015年排名(45名)上升20名。

  2.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凸显。佛山高新区大力实施“傍大学、傍机构、傍人才”战略,以打造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契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升级,创新创业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7家,各类大学13所,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相继落地建设,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佛山分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纷至沓来。国家级孵化载体建设成效突出,截至2020年底,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5家,其中,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31家,是2015年的8.55倍;认定瞪羚企业、单打冠军企业、种子独角兽企业246家。成功引入叶恒强、卢秉恒等院士,实现佛山全职引进中国两院院士零的突破。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科技成果直通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发展大会等活动。

  3.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佛山高新区紧抓佛山市获批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主动链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海内外创新高地的前沿技术,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应用“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机器人谷、仙湖氢谷等产业载体建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断加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显示度不断提升,高端装备、智能家居、新材料、电子核心、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占佛山高新区火炬入统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90%;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企业比重超过60%。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显著,探索形成技术改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模式创新等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广亚铝业、菱王电梯等先后入选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埃夫特机器人、埃斯顿机器人、华数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等四大国产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竞相落户;峰合精密、轻子精密等企业凭借国际领先的独创技术,在精密喷射成形、静电纺丝微纳生物3D打印等细分领域开拓新“蓝海市场”;一汽大众投资超百亿元启动新能源汽车项目,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也正式启动;初步布局制氢、加氢设备、加氢站设计和建设、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等氢能源产业链各环节。

  4.国际合作表现突出,开放协同创新纵深推进。佛山高新区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主动链接全球创新高地,加快推进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内外兼修”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新加坡、以色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搭建中德工业服务区、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佛山高新区海外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立9个境外科技园区;在白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国家设立20多个境外孵化机构。国内合作方面,全面链接港澳资源,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吸引港澳青年来佛山高新区就业创业;在港澳设立商务联络处,全面开展项目孵化、产业对接、企业众包、投融资对接、成果转化等多维度合作;与深圳合作不断强化,联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力合(佛山)科技园,引进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5.体制机制逐步优化,进入统筹协同发展阶段。佛山高新区以体制机制改革、管理范围优化为突破点,努力激发佛山高新区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提高一区五园发展质量和效益。管理体制从“园镇融合”优化为“市统筹、区建设”,将佛山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重心从直接参与高新区建设管理,向统筹协调各园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协同发展转变,并逐步搭建起佛山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化改革后的“四梁八柱”。优化调整管理范围,将一环创新圈、三龙湾科技城、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南三产业合作区等全市优势创新平台所在片区纳入佛山高新区范围。规划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围绕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研究出台《关于推动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统筹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认定及扶持办法》《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若干措施》《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升级项目扶持暂行办法》《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研发机构扶持试行办法》《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引导资金实施办法》等系列规划与政策,支撑佛山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6.园区形象不断提升,人城产文加快融合发展。佛山高新区持续深入做好“人城产文”融合发展文章,依托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空间,全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不断完善商业配套,稳步推进人城产文融合发展工作。高标准规划项目用地,谋划打造佛山创新灯塔社区、禅城千亩加速器、南海高端产业加速器、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现代产业园,建设一批创新有集聚、孵化有载体、产业有空间、竞争有优势的招才引智新空间,探索“山水林田湖”皆优、“产城人文乡”共荣的“湖畔经济”新模式。内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佛山西站直达香港西九龙、14列车次达深圳,佛山高新区从轨道交通、高铁、高速公路等全面融入广佛交通“一张网”;各园之间统筹跨区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统一园区形象,对一区五园进行标识、绿化、亮化、路网改造提升,塑造佛山高新区“开放、包容、创智”高端形象。绿色升级成效初显,建设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推动绿色制造技术与标准创新研发;佛山高新区内龙头企业发起建立家电绿色评价标准,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和绿色制造等行动。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截至2020年底,佛山高新区拥有11所重点高中、5所国际学校、22所双语幼儿园,3家三级甲等或三级特等医院,9座体育馆,52个博物馆以及139个公园。

  总体而言,佛山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产城融合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高素质人才欠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仅约25.60%。二是原始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大科学装置、大学、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机构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有待增强。三是新动能培育不足,铝型材、机械装备、家电等规模占比较大的产业领域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阶段,且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新动能整体规模和影响力较小,缺少独角兽(潜在)等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企业。四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显示度有待提升,受环境、政策等因素影响,佛山高新区对大湾区内优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业资源的吸引力不强;与东莞、珠海等省内兄弟高新区相比,缺少有竞争力的亮点与特色。五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创新政策;基础设施配套亟待提升,尚未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区域品牌形象。六是体制机制仍不顺畅,统筹力度不足;各园管理局人力、财力、物力不足,难以充分落实属地建设发展主体责任。

  (二)外部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迎来爆发期,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新赛道孕育区域崛起的新机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高新区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新使命和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入推进,区域产业体系不断完备,创新要素吸引力持续增强,跨区域合作更加广泛。佛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国万亿级城市中罕有的以制造业为主、工业占比近六成的城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益,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是佛山新时期的重要使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决策部署以及佛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相关要求,紧抓“双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机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深入实施理念引领、创新驱动、场景赋能、开放融通、改革深化五大工程,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争先进位,做实做细“高”和“新”两篇文章,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佛山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佛山打造“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出积极贡献,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入源头活水和创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理念引领、规划引导、制度保障”的思路,构建顺畅的一区五园统筹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由佛山高新区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工作统筹谋划协调,各园管理局落实属地建设发展主体责任。

  创新为魂、科技强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高质量的创新源头供给,完善以科技金融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让创新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场景赋能、智造升级。秉承“给环境、给市场、给政策、给资源”的原则,建立健全智造场景工作推进机制与制度政策体系,以场景创新赋能制造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化改造,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面开放、高端链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统筹配置优势资源,以统一主体、统一形象、统一品牌开展对外合作,着眼广佛全域同城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经济体系,下好国内国际双循环“先手棋”。

  深化改革、大胆探索。按照国家、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持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佛山高新区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建成全国一流先进制造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智造引擎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双提升,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

  ——创新能力实现新高度。“一区一园”科技创新高地加速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初步建成大湾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高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00家,瞪羚、单打冠军、独角兽(潜在、种子)认定企业数达到400家,上市和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0家,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达到45家。

  ——产业转型创造新经验。智造场景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了完善的智造场景建设和推广机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建成一批具有技术领先性、产业带动性的新经济应用场景,佛山创新灯塔社区、禅城千亩加速器、南海高端产业加速器、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现代产业园等综合场景试验场、展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显现成效,初步建成世界级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迈入新阶段。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深港澳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落地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与俄罗斯、新加坡、以色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持续深化,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一区五园统筹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治理更加高效,围绕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场景创新等方面取得若干制度与政策突破,通过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市场主体成本,营造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营商环境。

表1-1:佛山高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值

完成值

1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5076.13

7500

2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园区生产总值比例(%)

10.77

12.50

3

国家级研发机构数(家)

37

50

4

企业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3873

6000

5

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数(家)

39

45

6

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

25.60

33.00

7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16

0.13

8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931

4500

9

瞪羚、单打冠军、独角兽(潜在、种子)认定企业数(家)

246

400

10

上市企业数(家)

22

30

11

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数(家)

87

105

(备注:“规上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为全口径统计数据;其它数据来源为火炬统计)


三、理念引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充分认识国家高新区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价值,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佛山高新区经过28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全市创新创业资源集聚的核心载体、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占全市12.4%的土地面积,集聚全市46%的高新技术企业、50%以上的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50%以上。“十四五”时期,佛山高新区将深刻认识国家高新区的战略意义、重要价值,在统筹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与典范。

  (二)按照“理念引领、规划引导、制度保障”新思路,开启统筹协同发展新篇章

  国家高新区是创新驱动发展最活跃的区域,承担着示范、引领、带动区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必须率先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是加强前瞻性战略研究。密切跟踪国内外新经济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加强新经济制度与政策创新、未来研究和科学决策,主动转换思维、转换打法,以新的理念、新的打法引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规划与政策引导。通过一区五园协同发展意见、“十四五”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研究、制定和实施,统筹、引导各园实现协同发展。三是加强制度保障。持续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特色、发展水平、国家改革导向,在实践中探寻最适合的体制机制,并通过考核评估等“微改革”举措,确保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激发新活力、塑造新动力、打造新优势。

  (三)探索“小政府、大社会、大平台”的发展模式,建设服务型高效型政府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佛山高新区将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将管委会的职能聚焦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审批监管等核心工作,将公共服务委托给社会化平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有为”和“有限”的服务型政府创造一个“无限”的市场。一是探索业界共治机制,设立业界共治委员会、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等,积极吸引产业界、科技界、投融资专家、民间智库等多元主体参与佛山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大事项讨论与决策。二是优化“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进一步厘清高新区所承担的政府职能职责和市场行为的关系,做强做实市场化开发运营主体,将开发建设运营等职能交由平台公司负责,打造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平台、资源综合配置平台。三是建设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对各类创新主体以及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动态跟踪,探索数据驱动的产业促进工作模式,为新经济制度创新及赛道选择提供数据支撑。


四、创新驱动,打造创新要素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强化“双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单打冠军集群。持续开展单打冠军企业申报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挖掘一批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产品市场、单打产品/服务/技术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或省内前列、生产技术或工艺处于相关领域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并扶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有条件的单打冠军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建设制造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大湾区总部集聚区。持续开展瞪羚(培育)、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申报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挖掘一批高成长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链接国内外创新高地的高成长企业,支持其在佛山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建设瞪羚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提供创业培训、场景对接、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支持种子独角兽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潜在)企业。

  3.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定期组织企业调研,筛选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组织财税、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申报各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培育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集团化经营、产业链整合、多元化战略、上市挂牌等。

  4.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扶持一批创新实力强、创新效率高、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或“链主”企业,推动其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总部型企业参股、并购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影响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导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领域大企业在科集网等平台发布技术难题,吸引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供应商等提供想法、创意、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大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内外部创客提供研发平台、供应链资源对接、检验检测、投融资、创业导师等专业孵化条件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技术开源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研发、设计、制造、渠道等资源,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圈。

  (二)引凤入巢汇聚百万创新创业名匠

  1.延揽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推动佛山市人才驿站、佛山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佛山高新区海外创新中心(代表处)、海外联络处作用,引进更多掌握先进技术、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户。依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引进两院院士、高等院校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等。支持企业通过搭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入高层次人才。

  2.集聚一批创业型人才。充分发挥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专项引导资金作用,引进一批瞄准国内外技术研发前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创业团队。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吸纳更多优秀大学生到佛山高新区创业就业。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作用,大力引进创业人才、创业团队、创客。依托海外孵化器、留学生创业中心、海外人才驿站等平台,引导留学归国人才、境外科技人才来佛山高新区创业。积极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佛山赛区)等双创大赛,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参与。

  3.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大学,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培育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支持高等学校与佛山高新区内骨干企业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鼓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支持企业员工通过自主学习、接受教育和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

  4.高标准建设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聚焦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智”和“创”,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孵化载体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持续完善科技研发体系、人才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特色载体,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大湾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5.塑造人才服务品牌。构建人才近悦远来政策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给予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有竞争力的奖励、补助,联合市、区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保障。通过购买、租赁、配套建设等方式筹集、建设一批人才住房。强化人本理念,不断完善佛山高新区内部与外围园林景观及生态,加快建设一批教育、医疗、创意文体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

  (三)布局一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

  1.积极争取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争取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及相关谱仪和应用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团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与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效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研究。

  2.实现国家级研发机构量质齐升。积极推动季华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半导体、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积极争取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佛山仙湖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争取布局若干国家级研发机构。鼓励骨干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面向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发起或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

  3.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快推动中国(佛山)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广东省创新药医学转化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激发新型研发机构效能,对于不同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扶持的重要参考。联合省、市成建制、成体系的引进高校院所在佛山高新区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4.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发力新工科,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按照“佛山所需、学习所长、双方所能、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支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建设工学部。加快推动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等高校建设。鼓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先进的理念、标准与模式,建成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

  (四)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1.持续提升孵化载体效能。按照国家、省相关标准,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支持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等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专业服务团队,提升专业孵化服务水平。鼓励佛山高新区内的孵化载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搭建开放的智慧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孵化服务模式。支持孵化载体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离岸孵化等业务,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技术成果和人才等资源;探索“海外孵化、跨境加速”新模式,依托海外创新中心(代表处)、海外联络处,建设一批离岸孵化器。

  2.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佛山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滑铁卢大学技术转移佛山创新中心、佛山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佛山高新区转移转化。积极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基地、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在佛山高新区落地转化。争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基地,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持续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持续完善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3.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按照国务院相关要求,结合佛山高新区发展实际,复制推广一批科技金融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等,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鼓励商业银行在佛山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围绕科技型企业的需求设计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持续推进“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引进“区块链+”金融科技创业团队、知名私募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广东佛高控股有限公司、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有限公司探索设立“双创”基金,充分发挥广东猎投基金等产业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佛山高新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研究建立科创板“绿色企业服务通道”,深挖一批科创板后备企业。

  4.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支持成立和引入专利代理机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引导企业将重点产品技术专利化,鼓励企业积极注册国内外商标,培育一批在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具有实力的优势企业,鼓励科研院所积极挖掘、创造高质量专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积极推进专利导航、商标品牌培育等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开展专利、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扩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企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依托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佛山巡回审判法庭、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先进经验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五、场景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示范区

  (一)构建“3+3+X”现代产业体系

  1.全力发展3大主导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智能装备、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突破预测控制、智能优化决策、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智能装备领域,加大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进工业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光通信器件、智能芯片等数据采集设备与智控装置的部署和应用,加快提升陶瓷机械、压力机械、塑料机械、压铸设备、印刷包装机械、铝型材加工设备、激光加工设备、脱硫脱硝设备、废气净化设备等装备的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开发智能工厂、无人工厂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中高端轿车、自主品牌SUV等整车制造,提升发展变速器、离合器、制动器、悬挂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增强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

  智能家居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家居硬件和系统,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卫浴和定制家具产品,开展家居互联互通、网络/信息安全、无线通讯等共性技术研究。智能家电领域,加快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厨房小家电等智能家电产品,积极拓展新兴品类智能家电产品。全面深化角度传感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声控传感模块、语音播放模块等各类智能家电新型传感器在家电产品的植入应用。大力开展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微处理器的研发创新,加强不同家电产品间的智能连接与远程控制。延伸布局家电产品使用的上游智能显示面板,探索OLED、Micro LED等面板显示技术。智能卫浴领域,研发设计智能马桶、智能浴缸、智能淋浴房等智能化升级产品,加快打造集水温自动调节、自动感应喷淋、远程遥控放水、恒温控制、自动冲洗、浴室魔镜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卫浴整体解决方案。定制家具领域,探索工业大数据采集、分析与管理等技术在家具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应用,建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自动化生产管控系统。

  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打造以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前沿新材料为核心的国内新材料产业高端集聚区。新型金属材料领域,针对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家居、轨道列车等制造领域基础材料需求,重点发展铝合金和高强钢。进一步巩固铝合金领域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建筑、家装、汽车型材等领域的高强度铝型材、铝合金中厚板、高性能特薄铝板和铝挤压材料。围绕汽车轻量化和高强度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马氏体钢、双相钢、复相钢和淬火延性钢(QP钢)等高强钢。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建筑、汽车、船舶等领域的无污染、耗能低的高档水性涂料、高科技工业涂料以及刚性防水材料,纺织业领域的优质染料、助剂和有机颜料,以及面向光电产业、新能源领域的高分子表面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双极板材料等正负极材料以及隔膜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和光伏背板基膜材料等高性能膜材料,探索发展高电压高容量富锂材料、高电压耐受电解液、耐高温隔膜等新型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加快发展汽车领域的碳纤维增强塑料和弹簧钢板、传动轴等碳纤维主承力部件。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需求,探索发展仿生骨、仿生皮肤等智能仿生材料。围绕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布局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的石墨烯材料。前瞻布局强电、弱电及抗磁性领域的碳纳米管、铜氧超导体、铁基超导体、硼化镁超导体等超导材料。

  2.积极培育3大特色产业集群

  电子核心产业集群。持续布局电子核心生产制造环节,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半导体照明和集成电路两大重点细分领域。半导体照明领域,大力发展家居、工商业、公共、户外等各类场景和用途的智能化照明产品。加强SMD(表面贴装器件)与COB(板上芯片)等关键封装技术的研发;完善LED外延片以及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等上游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提升芯片性能。集成电路领域,积极布局芯片设计环节,加快发展高精度半导体固晶机、倒装机、高密度焊线机、板级/晶圆级封装装备、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工业激光打标机等先进封测设备及材料。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高端项目,大力推进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生物医药领域,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罕见病的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领域,支持开展复杂仿制药与新型制剂研发。健康食品领域,大力拓展健康、安全食品市场,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延伸布局健康调味品、健康休闲食品、自热食品、低糖/零糖食品等类型食品。医疗器械领域,巩固牙科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牙科光固化机等口腔医疗器械的竞争优势,培育发展养老康复器械、残疾人康复器械、术后康复器械等康复医疗器械,探索发展激光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以及口腔材料、3D打印医用耗材、高值医用敷料等医用耗材。智慧医疗领域,探索推进生物安全战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医疗和生物安全领域创新应用,发展云计算药物设计及靶点预测、电子病历、在线问诊等新业态。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智能物流等细分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科技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科研服务、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服务、垂直领域技术服务等类型的科技服务,引进或支持本地研发机构拓展业务范围,重点发展新型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创业服务、人力资源与培训等专业服务。工业设计领域,积极引进全球高水准的工业设计公司或平台,着力增强工业设计服务本地供给能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设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智能家电设计、定制家具设计、机器人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支持陶瓷设计、产品包装创意、纺织服装品设计等领域创新发展。科技金融领域,鼓励佛山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工具、产品和业务创新,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鼓励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科技小贷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搭建金融数据信息平台。智能物流领域,谋划建设专业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搭建大数据物流平台以及智慧物流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化仓储分拨系统、末端配送网络等,提升物流园区智慧化水平。支持第三方物流机构开发物流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引导传统运输仓储向服务于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专业产业物流转变。

  3.加快布局X个新兴产业集群

  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机器人向轻型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培育发展检测机器人、AGV、协作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强化机器人集成创新,重点发展面向汽车、机械加工、家具家电等领域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全自动物流分拣系统。加大服务机器人及应用系统的研发及生产,大力发展餐饮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加快突破智能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开展下一代自然智能机器人相关基础理论、芯片、操作系统等方向的研究。

  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着力开发应用于智能装备、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砂型无模铸型(PCM)增材制造装备、精密喷射成形(PSF)增材制造装备等。围绕选区激光选区融化成型(SLM)、面曝光等关键增材制造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研制扫描振镜等核心器件。推动增材制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研发,积极布局铝合金金属粉末、PLA、ABS、尼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构建设备、材料、软件、工艺、应用为一体的增材制造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开展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探索氢能、纯电动整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开展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等技术攻关。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引入和应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等关键共性技术。

  氢能源产业集群加快突破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等先进制氢技术,积极探索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相关工艺及设备,同时开展超高压氢气压缩机、加氢枪、站控系统等加氢站关键核心设备的自主开发与国产化。围绕氢燃料电池关键产业链环节,加快布局催化剂、质子膜、“四泵四器”(即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无离子水泵、氢气增压泵、燃料电池控制器、增湿器、DC/DC、辅助低温启动器)等核心材料及部件。

  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引进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引导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入广东省、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导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平台商、运营商等合作搭建“实体制造层+边缘层+云网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突破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技术、IaaS技术、工业数据建模和分析技术、工业大数据计算技术、平台安全技术、应用开发和微服务技术等。开发满足制造业应用场景需求的工业SaaS和工业APP。

  4.打造“一园一特色”产业新格局。充分挖掘各园比较优势,引导各园基于自身产业基础打造产业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积极推动各园区深度契合、互补联动,促进产业系统协同发展。禅城园充分利用主城区良好的城市配套优势与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优势,积极推动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南海园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基础雄厚、创新创业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佛山高新区智能制造原创中心。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整车制造两大高端装备制造细分领域;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核心产业,以新型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定制家具为主的智能家居产业;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顺德园充分发挥家电产业链条完善的基础优势以及“中国家电之都”的区域品牌优势,重点发展以智能家电为核心的智能家居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机器人、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等细分领域。高明园立足本地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比较优势,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健康食品细分领域特色品牌。重点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智能物流等细分领域。三水园立足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增强佛山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家居产业集群以及重要细分产业链关键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两大高端装备制造细分领域,以及智能家居配套环节,加快发展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增材制造等细分领域。

  (二)实施智造场景创新示范计划

  1.系统谋划佛山高新区智造场景建设。建立场景统筹机制,设立佛山高新区场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佛山高新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场景工作专班,各办(局)、各园管理局主要负责人作为专班成员,全力推进佛山高新区“全景化”开发。探索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体,调动平台型大企业、投资机构、智库机构、协会、联盟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场景建设。设立场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场景挖掘、建设和宣传。率先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等主导产业领域开展场景试点,同时以未来视角在机器人、氢能源等新兴领域开展场景中远期规划,为场景创新留白。

  2.探索建设产业数字化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探索联合专业机构建设佛山高新区产业数字化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编制佛山高新区场景清单和配套政策,公开征集场景解决方案。按不同场景方向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支持企业联合专业机构、技术供给机构为企业提供游学培训、诊断、规划、项目打磨等全链条服务,打造一批智造场景示范项目。面向全球举办“智能制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发布大会,采用短视频、直播、微博、公众号、线下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宣传佛山高新区场景建设成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场景生态。

  3.建立包容审慎开放监管机制。以监管沙盒开展新业态测试,适当放松对场景内的新业态监管约束,通过加强政府采购、开放政府数据资源、协助申请行业牌照等多形式,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支持。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智能家居、氢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产业政策突破与场景创新机会,为佛山高新区企业提供场景创新的机会与条件。制定兼顾监管与促进发展的配套政策,创造对场景落地相对包容的环境。

  (三)打造一批智造标杆应用场景

  1.试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类应用场景。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深化与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VR、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融合,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促进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实现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自适应控制以及设备的远程运维等;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持续实施“机器换人”,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加工设备、工业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规模化应用。

  2.试点打造智能家居类应用场景。加快照明、家电、影音等家居产品智能化改造,推出相关智能家居产品。支持家电、家具、陶瓷等领域企业联合互联网公司、智能硬件企业以及网络运营商、视频网站、大数据企业等,以各类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为核心,提供整套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打造智能照明、家庭安防、智能控制、智能影音、智能家电等智能家居产品全景。引导龙头企业独立或牵头组建新技术应用场景实验室,重点突破机器视觉、边缘计算、安全加密、隐私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线上+线下”零延迟销售渠道,支持开展直播带货,搭建电商、渠道和消费者社群。

  3.试点打造园区综合场景试验场。按照未来高技术社区标准,以佛山创新灯塔社区、禅城千亩加速器、南海高端产业加速器、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现代产业园为试验、示范,开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推动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与园区项目的融合应用,建设智慧社区、智慧零售、智慧交通、智慧节能管理、智慧安防、智慧物流等。以企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孵化平台为载体,率先应用佛山高新区内企业的智能家居产品,打造智能会议、一站式办公、“懂人性”的居住空间。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机构等,配套建设智能化的标准厂房、中试生产车间等。

  4.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及普及步伐,提升5G网络密度和覆盖深度。推动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过程/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WIA-PA/FA)等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引导佛山高新区内企业应用边缘计算、5G等新型网络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

  (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0个重点智能制造产业链,由市政府、佛山高新区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负责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制定产业链图谱、优化产业链政策措施、培育重点企业、协调推进重点项目等。创新开展投资型招商,发挥国资投资平台作用,主动与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联动,形成机制灵活、广覆盖的招商引资基金丛林。积极探索场景招商,联合专业化机构,吸引一批新物种企业落地。增强招商队伍业务能力,筛选任用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作为招商攻坚力量,强化针对产业与招商工作的学习培训,培养锻炼一批懂产业、懂招商的后备力量。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招商模式,探索“云路演”“云签约”等云端招商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举办数字招商展览会,使用直播平台举办招商推介会;建立健全项目库、载体库管理机制,实现项目从线索到落地的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及对项目引进过程的跟踪、评价。

  2.加快园区绿色化改造。研究制定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争创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制定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绿色技术与装备淘汰目录,设立绿色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并执行项目准入制度,从产业技术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经济效益等方面设定准入指标,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开展新一轮治理设施、节能技术升级改造,引导企业利用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环保超市”等平台对接环保解决方案提供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园区安全生产。

  3.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导型经济,充分发挥南海、三水两地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典范,为佛山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空间、新动能。积极争取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林地指标等,优先用于佛山高新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拆建并举、专业运营”的模式,通过政府直接征收、政府统租统管、企业长租自管、企业自主改造等方式,释放产业空间。优化“三旧”改造政策,盘活利用各类低效建设用地,支持利用“三旧”改造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引入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打造一批“摩天工厂”,鼓励土地资源紧缺的园区探索“向天”“向地”拓展空间,发展轻加工、环保型、低能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开放融通,奋力开创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一)着眼广佛全域同城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

  1.在广佛全域同城中勇当尖兵。紧抓广佛全域同城建设机遇,积极参与打造广佛科技合作专区。积极链接广州大学城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与广州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探索与广州围绕智能装备、汽车整车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开展互补招商,共同打造若干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佛山高新区制造业与广州的商贸、工业设计、直播电商、检验检测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佛山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联合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建设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

  2.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两地高水平研发机构共享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资源、大型科学仪器、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支持佛山高新区内企业与深圳科研院所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主动对接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创新资源双向流动。发挥广东金融高新区现代金融后台基地优势,加强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联动发展。

  3.集聚用好港澳创新创业资源。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港澳合作伙伴,积极申报粤港澳科技合作专题。主动对接香港高校、科研院所,引入一批技术研发人才和团队。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国家级孵化载体开辟专门面向港澳青年的创业空间,吸引港澳青年在佛山高新区创新创业。加快推动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吸引集聚港澳金融、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离岸贸易、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打造“香港+佛山”深度合作支撑区。组织企业参加香港家庭用品展等各类展会,充分利用香港、澳门贸易投资平台及对外合作窗口作用开展离岸贸易,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二)加强与国内园区协作交流

  1.持续推进粤桂黔滇合作。积极推动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加快土地开发整理,不断优化试验区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依托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紧密合作关系,支持佛山高新区内的企业积极参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充分发挥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高新区协同创新联盟作用,强化与高铁经济带沿线区域的交流。

  2.加强与先进园区的互动。加快建设中关村“互联网+智能制造”国际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佛山智能制造(中关村)孵化平台等平台载体。依托佛山高新区中关村创新资源联络处,加强与中关村创新资源链接,吸引智能装备、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型企业、人才在佛山高新区落户。加强与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光谷、广州高新区、杭州高新区等世界一流园区的交流,学习其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对外合作、园区建设、营商环境等领域的先进经验。

  (三)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1.拓展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创新高地合作新渠道。深化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瀚海控股集团、力合科创集团的合作,谋划在全球创新高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代表处)、海外联络处,形成覆盖欧、美、亚的科技资源链接网。依托中德工业服务区、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欧洲工业园等国际合作平台,集聚一批国际创新创业资源。依托广东新媒体产业园德国孵化基地、白俄罗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等平台,开展海外资本、高层次人才、技术项目、跨境孵化等国际交流与合作。

  2.深化与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合作。依托新加坡创新中心,积极对接新加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促进各类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在佛山高新区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扩展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重点引进智慧城市建设、机器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顶尖科研人才。强化与以色列在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创业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吸引以色列科技企业进驻。

  3.借力“一带一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以佛山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支持制造业企业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开拓销售市场。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建设科技园区,或通过自建、共建、合资、租赁、并购等多种方式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贸易基地等。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欧亚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展会展览。引导智能家居、高端装备等领域企业“借船出海”,与中建、中铁等国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七、改革深化,不断探索引领时代前沿的发展模式

  (一)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1.做实一区多园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市、各区对佛山高新区资金、人员、土地指标等要素资源保障,进一步强化佛山高新区管委会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总体形象、开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健全一区五园统筹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佛山高新区会同各区对各园区产业布局、基础配套等进行整体谋划。优化完善各园管理局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属地建设发展主体责任,激发各园发展动力与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优化佛山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佛山高新区管委会机构设置,深化探索“管委会+平台开发公司”模式。

  2.推进建设运营市场化改革。支持广东佛高控股有限公司完善投融资功能,深度参与佛山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利用、资产经营管理、产业投资、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支持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与佛山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总部园合并运营,打造“大火炬园”;探索赋予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有限公司统筹、管理、服务佛山高新区内孵化载体的职能。支持平台公司上市融资。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招商、管理和服务模式,支持各类主体在佛山高新区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二)创新产业治理方式

  1.建设一区五园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心。依托市场化研究机构和智库力量,组建一区五园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心,面向佛山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新经济战略研究服务,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培育服务,场景建设、资源链接、产业创新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营等产业促进服务。鼓励顺德园、南海园等基础较好的园区借助市场化力量建立产业发展促进分中心,导入与自身发展阶段、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和创新资源。

  2.探索建设产业创新共同体。支持智能家居领域龙头企业整合优势产业资源,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在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集聚和融合,打造平等合作、利益共享、智能交易的产业创新共同体。支持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人才、科研院所、金融资本等,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口腔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共同体,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赋能、资本赋能、人才赋能、运营赋能。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特色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探索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

  (三)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提升审批系统,完善审批链条,按照确有需要又能有效承接的原则,积极向市政府争取分步骤、分阶段地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或委托给佛山高新区,不断完善佛山高新区一区五园市级行政审批体系,加快实现“高新区的事在高新区办”;争取省级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在佛山高新区先行先试。支持各园结合实际,复制推广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搭建政务办公与服务一体化应用的指尖政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政务微信等移动端渠道,提供“一直在线、贴身随行”服务。加强对各园审批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建设佛山高新区智慧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化“城市大脑”。

  2.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降低用地用能成本,盘活工业用地存量,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充分利用电力市场直购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券、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后补助、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金融等多种科技政策工具,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精准支持,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政策服务覆盖面。

  3.探索政策与新经济制度创新。成立创新政策研究机构,围绕佛山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创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建链、平台载体提质增效、场景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科技金融、绿色园区等方面,研究制定系列先行先试、力度大、有显示度的政策措施。定期开展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清理、修订、整合和废止相关政策。深入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为创新能力突出企业提供精准量化的政策支持。主动谋划新经济制度突破与创新,深入了解种子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所需制度供给,为创业者提供突破体制机制局限的宽容政策。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并将其贯彻在科技创新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发挥佛山高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统筹协调“十四五”规划执行工作。成立由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针对佛山高新区创新要素、创业孵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国际合作等重点环节开展研究。

  (二)加大资金支持

  市、区政府按照《关于推动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统筹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支持园区的专项资金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向佛山高新区倾斜。加强财政预算和规划实施的衔接,全面做好规划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资金保障工作。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佛山高新区建设,重点参与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

  (三)强化考核评估

  扎实做好火炬统计工作,加强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及各园统计工作人员配置、激励与业务培训。开展“十四五”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重点监测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根据需要适度修订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各园的监督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园创新驱动发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价考核,重点突出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企业、新兴产业培育、数字园区建设等,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发展好的园区给予奖励。

  (四)抓好规划落实

  以“十四五”规划为“纲”,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编制专项规划,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细化“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谋划一批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扩大智能制造集群、促进区域开放协同、推动园区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工作,编制形成佛山高新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文件,保障“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