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0 16:46:02 字号: 分享至:

佛府办〔2022〕4号.png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

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日      





目  录


一、佛山创新驱动发展跃上新台阶………………………………4

  (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就……………………………4

  (二)创新驱动发展面临新形势……………………………8

二、构建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四)总体布局………………………………………………12

三、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17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17

  (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19

  (三)抢占前沿科技领域……………………………………21

  (四)助力民生创新发展……………………………………22

四、增强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24

  (一)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24

  (二)锻造行业创新领军企业………………………………27

  (三)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27

  (四)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28

  (五)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29

  (六)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30

  (七)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新格局……………………………31

  (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队伍……………………33

五、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保障……………………………………34

  (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34

  (二)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35

  (三)完善区域创新环境……………………………………36

  (四)强化科技投入保障……………………………………36





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佛山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根据《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佛山创新驱动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就。

  1.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佛山市在“十三五”时期大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推动企业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此带动全市区域创新体系补强弱项环节。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树标提质行动,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718家,约是2015年的8倍;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3家,是2015年的2.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7.31%,比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季华实验室获批建设首批省实验室,综合效率居全省前列;佛山仙湖实验室以氢能应用为主攻方向,建设新能源产业综合研发平台。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平台加速建设。到2020年,全市拥有省实验室2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9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家。三是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深化完善。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加大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15家,是2015年的4.2倍,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实现各区国家级孵化器全覆盖;拥有众创空间86家,是2015年的6.1倍,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3家。

  2.产业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佛山市大力推进以“互联网+智造”等为代表的技术在产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实现产业结构整体演进呈高端化发展趋势。一是制造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快速增强。聚焦运用优势资源,探索实施“揭榜挂帅”与核心技术攻关榜,广招贤士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8,006件和5652件,是2015年的1.57倍和2.63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94件。5年间,佛山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54项,获奖数远超“十二五”时期。二是高新区新兴产业不断聚集。佛山国家高新区以“一区五园”的运营模式,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打造全市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2020年,佛山国家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1.57亿元,比2015年增长38.03%,占全市的15.64%;工业总产值达到4434.21亿元。以智能家居、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核心、生物医药与健康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显示度不断提升,占高新区火炬入统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三是传统行业焕发创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向高端跃升,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禅城区陶瓷总部经济基本确立,陶瓷机械行业从弱到强,位于南庄镇的建陶小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典型案例。南海区加快“两高四新”现代传统产业体系发展步伐,做大做强以医卫用行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家具等传统产业。顺德区家电产业集群已达千亿级,白色家电向智能化、数字化加速升级。高明区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三水区培育形成国内最大的通信天线产业集群、华南地区最大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带动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东金融高新区重塑全省金融产业版图,为佛山发展高端服务业奠定良好基础。得益于坚持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2472.36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2%,比2015年提高14.6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实现较大突破。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区域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持续增加。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与金融结合等创新政策,撬动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0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88.56亿元,是2015年的1.5倍,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67%,比2015年提高0.15个百分点。二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优化落实住房安家补贴、科技人才举荐奖励等政策,汇聚国家级、省级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全市2020年R&D人员达到10.8万人年,是2015年的两倍,其中企业10.3万人年,科研机构0.2万人年,高校0.3万人年。引进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7个(总数11个),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4人(总数4人);全职院士2名,双聘院士23名。引进博士2705人,总数达3588人,是“十二五”时期末的3倍;硕士研究生18,583人,总数达31,217人,是“十二五”时期末的1.5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30,704人,是“十二五”时期末的1.5倍。高端创新平台成为佛山市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载体,季华实验室拥有固定研发人员超630人,其中博士230人,全职、双聘院士10余人,领军人才32名。三是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地级市前列。重视通过提供科技条件及金融等服务发挥对创新的引导作用,突出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驱动作用。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佛山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位居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第25位,在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中位居第8位;在广东省主要城市中,创新服务居第4位,创新绩效居第6位。

  (二)创新驱动发展面临新形势。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前沿科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颠覆性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把握全球竞争主动权,世界上主要国家纷纷调整战略部署,将创新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我国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任务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构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为佛山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佛山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着更为紧迫的挑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对战略性前沿技术领域布局不够,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偏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数字化、智能化双重压力,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均需在“十四五”期间破题并加以解决。

  二、构建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以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联合体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佛山特色的“科技王牌军”;主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佛山创新优势和制造业优势,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佛山创新发展能级。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和完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资源高度富集的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实现创新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体。持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宽松活跃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最大程度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鼓励各种资源要素为企业创新服务,支持、引导企业实现创新转型。

  2.高效协同。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适应科技竞争与合作全球化格局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各个层级的开放、协同、共享,最大程度地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行业桎梏、信息孤岛、交易壁垒,打通创新链,贯通产业链,提升佛山产业创新效率。

  3.系统布局。加强全局性统筹、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市科技发展“一盘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科技风险,实现科技发展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4.全面创新。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合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创新要素高度富集、创新资源科学配置、创新体系生态化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佛山市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基本成型,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业活动蔚然成势,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健全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驱动的智能制造竞争力显著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以上水平,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支撑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枢纽功能发挥更加充分,极点支撑作用更加彰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打造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

  2.具体目标。

  ——科技投入水平进一步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达3.5%,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100人年,新增10,000名博士学历高端研发人才。

  ——科技产出水平大幅提高。面向产业突出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产出水平不断提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50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5亿元。

  ——创新体系深度完善。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成效显著,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著名高校、境外机构的深度产学研合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佛山国家高新区发展提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佛山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70%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3倍增长。

表1  “十四五”时期佛山科技创新核心指标与目标值

指标

2020年

指标值

2025年

目标值

1

R&D/GDP(%)

2.67

3.5

2

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70.42

100

3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88

15

4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

745

1500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57.31

65

6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22.41

45

7

高新技术企业(家)

5718

10000

  (四)总体布局。

  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实现“515”战略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高水平研究院所,打造战新产业聚集、创新资源相对富集、产业创新机制相对灵活、产业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1.区域布局。坚持以“四大决心”促“四大改变”,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区域创新协同联动,构建“人才引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一区一园一城”。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突出“高”和“新”,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引进培育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做大做强智能制造,充分释放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优势,促进“一区五园”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一园)突出“智”和“创”,建成“人才科技资源充分聚集、人才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人才公共服务便利优质、人才创业创新高度活跃”的人才特区,吸引和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依托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充分发挥创新科研和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特色教育体系、构筑人才高地,着力开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和国际技术转移等服务,成为试验区技术孵化基地、高端产业智库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三龙湾科技城(一城)突出“聚”和“领”,集聚高端创新创意资源要素,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全力推进三龙湾科技城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资源密集、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果富集、国际高端、国内一流的创新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增长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深化与广深港澳的科技产业创新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资源,推动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使佛山成为世界前沿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区、国际知名产业集群的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重构优化形成“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高效联动科技产业格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科技产业体系。向中,重点发展科技带动性经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强核。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千灯湖金融高新区、环文华公园创新活力区等为支撑,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创意产业、设计、文化多种业态,形成科创性行业集群,扩大科技创新创造向周边的辐射半径。向东,重点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承接广州、深圳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以三龙湾、桂城、狮山、盐步、陈村、北滘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向西,重点发展复合型经济,打造机场空铁科技产业带。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契机,打造以禅城西部、高明东部和仙湖等区域为重点的绿色健康科技产业创新带,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产业新中心。向南,重点发展智能型经济,打造高端科技制造产业集聚圈。以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顺德区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等为载体,发展智能家电、智能装备、智能穿戴、生物智能、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转变。向北,重点发展先导型经济,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圈。以三龙湾、容桂、大良、张槎、南庄、狮山、白坭、芦苞等区域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创新带,辐射带动智能家居产业实现科技创新发展。以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为抓手,支持鼓励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

  2.领域布局。围绕佛山市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产业,“加长板、补短板”,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引导产业由聚集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表2  佛山市“十四五”重点技术领域布局

产业领域

重点技术领域

核心产业

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信息显示装备、高效切削刀具技术、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工艺、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加工成型工艺、关键金属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显示装备技术、大型成套装备集成技术、高端专用装备制造技术、压电式喷墨打印头制造技术。


智能家居

重点发展智能功率模块技术、空调用高效换热器技术、洗衣机用高性能传感器技术、空气净化器高效过滤部件技术、个人家庭用清扫机器人技术、陶瓷新型干法制粉技术、陶瓷节能型胚体烧结技术、陶瓷精加工技术、家居产品智能化控制技术、金属制品先进成型技术、金属制品高效表面处理技术、高性能金属型材精深加工技术、智能及健康照明技术。

支柱产业

汽车及新能源

重点发展高效氢能制备技术、高密度储氢技术、综合能源供给站技术、高性能电池技术、高效传动系统技术、高效电控系统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车用燃料电池技术、智能化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汽车电机、压缩机、微电机技术等。

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芯片封装测试技术、家电芯片技术、高端元器件制造技术、新型显示器制造技术、通信天线设备制造技术、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技术、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技术。

新兴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

重点发展智能识别技术、机器人用伺服电机技术、高精密减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控制器技术。

新材料

重点发展特殊用途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功能性新材料技术、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生产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技术、药物载体材料制造技术、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制造技术、新能源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技术、光刻胶生产技术。

健康食品

重点发展适合亚热带农产品、预制食品、方便食品的制汁、干制、发酵、速冻等产地初加工的绿色和节能加工新技术,加快发展岭南主要农产品、调味品、食品等的污染风险因素检测与控制技术。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

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制药技术、新型生物制药技术、现代化学药技术、先进医疗器械制造技术、先进康复辅具制造技术、病原体快速检测设备制造技术、便携式健康监测器械制造技术、医疗机器人制造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兽用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发酵食品相关技术。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智能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

跨行业共性技术

瞄准数字经济,重点发展工业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系统、智能化数控系统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生产过程绿色化技术、先进(含在线)测量和检测技术、数字化协同设计及3D/4D全制造流程仿真技术、虚拟工厂创建和应用技术。

  三、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

  抢抓“双区联动”的发展机遇,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佛山市创新基础、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组织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创新转型、产业技术前沿布局和民生科技发展四大任务,推动佛山科技进步、产业创新、社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构建创新研发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构建创新研发体系。提升完善省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持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主动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争创国际一流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拓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边界,建设一批增材制造实验室、机器人与先进控制实验室、生物制造实验室、全光制造实验室、精密仪器与智能装备实验室、先进设计与协同实验室、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支持符合条件的省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交通科技等领域,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实验室方面部署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先进药物和疫苗研制等领域建设佛山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佛山P3实验室),打造生物安全体系的支撑平台。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企业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联合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在海外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围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开展广泛合作,建设一批协同创新机构。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档晋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5年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万家。

  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开放,吸引全球知名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落户佛山,高标准建设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构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好、业务素质强、专业技能高的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4.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走生态化、专业化、链条化、国际化道路,推动形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构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梯度发展格局。加快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在佛山建立大学科技园。全面提升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水平,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

  (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以数字化、智能化、功能化、模块化和绿色化作为创新发展方向,将数字化融入政府运行、社会治理和企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相结合,推动制造业创新转型,为制造业全面创新赋能,推动佛山市打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示范城市。

  1.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动制造业企业综合运用智能制造装备和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项目。打造具有互联网后台支撑、具备自主学习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体系,形成物联网终端互联。推动龙头企业树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样板,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智能改造投入,全面提升现有家电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企业数字科技型转变。强化家电产业优势基础,打造智能家电创新完整产业链,支持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佛山智造谷等示范基地建设。

  2.组织高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模块化研发。支持重点研究机构与佛山市内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制造一批高精密装备、关键零部件。适应机器人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趋势,推动机器人向轻型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合作,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机器人关键装备和系统研发,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聚焦显示制造核心装备国产化,组建新型显示制造装备创新联合体,打造佛山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园。支持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生产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3.新材料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鼓励建筑陶瓷、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新材料研发和应用水平,结合关键技术应用、先进工艺的高端化改造等方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推动清洁生产、推广节能技术、加大技改投入,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创新升级。推动纺织龙头企业开展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研发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提高高档面料、功能型面料、医用保健纺织用品等新材料在全行业的应用水平,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间的有效对接。

  4.发展“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培育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业态,实现佛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营造“互联网+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一批“互联网+”新型研发机构和主题孵化器,引导企业上网“触电”。借“互联网+”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工业设计、现代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互促和融合发展。

  (三)抢占前沿科技领域。

  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强化前沿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强化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1.强化前沿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协作融通,强化佛山产业创新战略力量。根据产业所需、竞争所要、力量所配的情况,在高端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新材料、工业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医药现代化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掌握一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引领佛山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组织模式。对重点技术领域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形成佛山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技术目录。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创新技术路线图,改革优化项目机制和资助机制,采取集中精力、分类推进策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对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独创独有上狠下工夫,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勇于挑战科技“无人区”,推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对战略性问题,给予科研单位自主选择权,适当鼓励企业参与。对前沿交叉学科,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技术开发。鼓励科研单位“走出去”,对接国内外高端科研创新资源,形成支持佛山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四)助力民生创新发展。

  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围绕绿色环保、生命健康、都市农业、文化科技等领域,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

  1.开展绿色环保技术创新示范。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现代科技,加大财政支持节能环保类科研力度。充分利用节能环保领域企业集聚的优势,打造节能环保服务的特色品牌。推动国家级、省级绿色低碳的新能源产业园落户佛山,创建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氢能产业发展高地。积极培育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作用强、近年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及专利奖的佛山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绿色环保技术创新联合体。

  2.推动生命健康科技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养老等民生问题,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大健康、智慧养老、残疾人服务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争取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着力推进生命健康领域的重大创新工程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生命健康保障技术装备。引进国际知名医疗服务品牌和先进医疗技术,发挥佛山中医药产业优势,支持中医药“走出去”开展跨境服务, 推广中医保健、养生康复等高端健康服务。

  3.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组织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精深加工、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生态渔业、智慧农业研究,力争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强种业种苗繁育研究、生产技术创新推广、产品质量提质升级攻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加强数字化技术与农业产业、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探索数字农业在佛山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应用场景,助推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培育文化科技产业。以互联网企业巨头为重点,提升数字文化发展能级,推动休闲娱乐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鼓励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传播和展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催生新兴文化创新创意的新模式、新业态。支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概念和产品加速进入旅游体验产业中,实现新型科技产品的产业转化和社会普及,引领休闲生活发展新时尚。依托佛山市南海影视中心建设影视科技研发中心,拓展科技开发在影视文化休闲娱乐领域的功能转化和成果应用。

  5.强化安全科技。树立大安全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消除部门壁垒和行业壁垒,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污染监测、防灾减灾、疫情防控、舆情监测、网络安全等提供保障。发展桥梁、地铁、电站、危化品仓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和预防技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建设,促进安全应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四、增强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增强佛山市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一)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1.提升佛山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示范作用。聚焦创新发展重点任务,推动佛山国家高新区提质升级。一是聚焦规划统筹,将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一区五园”合理确定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一个园区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和若干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竞合共赢,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上下齐心、一以贯之,进一步坚定规划的引领作用不动摇,坚定规划的刚性约束不动摇。二是聚焦园区产业发展,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等一批特色科技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云计算、新媒体等一批新兴业态。扶持发展若干创新型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总部。三是聚焦优质企业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并举,坚持提高创新能力和壮大规模并重。四是聚焦创新平台打造。加快建设发展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在园区内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用协作平台,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新型产业创新联合体。五是坚持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不动摇,按照“统分结合、分片开发、分阶段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

  2.打造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是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高水平规划建设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培育和聚集一大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切实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打造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密集区,打造新型产业培育基地和新旧动能转换平台,依靠科技赋能和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人才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促进创新载体高端化,形成有利于全球高端人力资源集聚的良好生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人才强市”新模式。

  3.强化三龙湾科技城创新策源作用。一是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以季华实验室为牵引和支撑,搭建若干个具有卓越科研示例、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实验室,争取在三龙湾布局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实验室(中心),积极谋划与佛山产业密切相关的大科学装置。推广中欧、中德、粤港澳共建研发机构的成熟经验,推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在三龙湾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二是汇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建立国际、港澳人才服务中心,实现精准引才、高效引智。着力引进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重点引进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两院院士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与共享机制,深入实施“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人才共享发展模式,开展龙头骨干企业科技人员在高校院所与企业间双向流动的示范试点工作,引进和借鉴欧洲工程师学院、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打造一批专业优势突出的工匠型技能人才。三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协同联动”的原则,布局打造一批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科技园区。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集培育、实训、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平台。四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广东省信息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二)锻造行业创新领军企业。

  1.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加强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研发、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争取认定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行业技术平台等;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专利导航,完善知识产权海内外布局,支持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研制标准和创建品牌。

  2.加快发展“高精特新”企业。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主线,以试点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为重点,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挥创新型企业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带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开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1.推动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突破智能控制系统、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末端执行器等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开展现代显示装备、精密机床、数控系统、系统集成、芯片封装装备、3D打印等大型工业装备核心技术研发,提升陶瓷机械、塑料机械、压铸设备、印刷包装机械、铝型材加工设备、激光加工设备、脱硫脱硝设备、废气净化设备等装备的智能化、集成化水平。

  2.推动数字家庭核心技术攻关。推广“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双智”发展战略,依托龙头企业创新智能家电产品,深化角度传感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声控传感模块、语音播放模块等新型传感器的植入应用,推动空调、冰箱、洗衣机、洁具、厨房小家电等现有产品智能化发展,加强智能终端产品间的互联互通,打造完整的物联网生态圈。大力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加快研发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医疗电子、智能汽车等智能化产品。

  3.推动新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加大陶瓷绿色化及高效利用技术、陶瓷轻量化技术、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新材料研制关键工艺和技术攻关,着力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电池材料、高性能塑料、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等新材料产品。大力推动传统材料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新材料产品,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提升发展基础零部件用钢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特种建筑陶瓷玻璃及专用原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

  (四)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1.推进高水平研究院所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全球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等的合作,稳步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在省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探索新型运行机制,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协同创新攻关,培育佛山制造的创新“筋骨”。积极统筹产业创新资源,提高科研院所科研效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级,打造佛山制造的创新引擎。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科学谋划、适度引进一批功能完备、技术较强、贴近产业的重大创新平台。

  2.推动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产业需求牵引的项目形成机制,围绕企业提出的受制于人、“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需求,建立产业目标导向的科学问题库。鼓励企业参与申请省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引导大型骨干企业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建设源头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和企业重点实验室。

  (五)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依托三龙湾科技城、广东金融高新区、佛山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佛北战新产业园、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空港经济区,打造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促进都市型园区产业、创新设计和现代服务融合发展,为佛山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载体条件。

  2.加强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面向佛山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或生产力促进中心。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大中型企业到佛山建立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兴办企业孵化器或生产力促进中心。选择有区域优势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等,在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展览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六)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1.高标准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一区一园一城”战略引领下,整合金融创新资源,强化和放大园区的金融支撑作用,努力打造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金融、绿色金融新优势,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作用。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核心,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佛山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融资信贷规模。进一步完善佛山金融超市的服务功能,为企业融资提供咨询、担保、保险和技术产权交易等多元化、全方位信息交流、对接服务。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综合性金融超市,打造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中心,更好地促进佛山产业发展。引导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股权、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担保贷款业务,发展应收账款、保理等供应链融资和票据贴现业务,拓宽科技型企业创新融资渠道。

  2.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区创新创业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具有较强创新性的初创科技企业,促进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落地。设立佛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政策性子基金),加强政策引导性资金资源的整合,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畅通科技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支持优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和并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提高科技企业融资和创新能力,培育发展一批创新百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建立四板市场到三板市场的绿色通道和三板市场到二板市场的全方面服务机制,让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快速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七)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新格局。

  1.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优惠条款,开拓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区一园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招商引资及科技项目合作为手段,鼓励本地企业主动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带动技术、项目、资金、人才向佛山集聚。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化水平;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来佛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和设立研发机构,吸引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联合国外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提高企业研发的国际化能力;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引导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提升佛山参与重要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推动佛山科技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的国际协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提速,引导跨国机构和国际级专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转移转化。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国际产业创新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积极吸引国际创新资源,有效降低产业技术创新成本,快速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佛山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要节点,加快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立和完善佛山与港澳地区的信息沟通联络机制、科技合作交流机制和联合招商推介机制,吸引港澳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入驻,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与港澳开展合作,共同建设重点领域佛港澳联合实验室,促进佛港澳科技资源共享共用。高标准建设佛山南海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依托佛山制造业发展优势,引导港澳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人才在佛山就业创业,推动港澳专业人士便利执业。打造“佛山+香港”合作新模式,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离岸孵化”模式。打造“佛山制造+澳门金融”合作新模式,推动佛山与澳门在中医药产业等方面合作,打造岭南中医药名城。

  3.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地产业创新合作。高标准规划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创新全域同城化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探索设立广佛科技合作园区,推动佛山先进制造业与广州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与深圳建立多层次合作发展机制,加快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顺深产业城等项目建设,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全面对接深圳科创资源,实现“深圳创新+佛山产业”有机结合;深化金融领域合作,引导深圳金融机构落户广东金融高新区。充分发挥佛山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对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枢纽,依托广州都市圈建设,协同联动周边城市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引领珠江西岸城市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持续深化佛山、云浮两市在氢能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队伍。

  1.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人才。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引进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佛山创新创业,开展技术路径、市场开拓、商业合作和投融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开展佛山企业家培养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家人才队伍。实施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以“创二代”和自主创新的青年企业家为主体,加快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培训的常态化机制,每年集中培训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才。建立竞争性培训资金分配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企业家培训。

  2.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型团队和技能型人才。推进“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创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人才发展新机制,积极为人才一展才智营造生动活泼的新环境。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强特色建设。推动校镇、校企合作,实施人才“校企双制”“订单式培养”计划,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佛山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训机构,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五、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保障

  (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科技发展中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建设和科技重大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举措,引领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把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补足佛山科技体制短板作为发力点,瞄准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等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领域,以创新环境优化、财政资金投入、创新资源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找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改革攻坚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协同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维护国际产业链安全稳定,完善产业链国内循环。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更大的自主支配权,总结推广季华实验室经验做法,深入激发科研平台的内生动力,强化科研平台产业化、市场化导向,建立“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的建设运营模式,提高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探索职务职级能高能低、薪金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采取员额制、聘任制等引才模式,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三)完善区域创新环境。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创新政策,统筹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形成具有佛山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衔接,强化知识产权社会共治,健全快速高效的协同保护格局。以政务服务诚信建设和市场主体诚信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全社会科研信用体系运行整体框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治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覆盖率。重视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宣传贯彻《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通过科学馆、科普基地、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进园区等基地及举办大型科普活动,加强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

  (四)强化科技投入保障。

  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资金保障,推动市、区两级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投入进行普惠性补助,鼓励大型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引进金融控股集团新设的创新型机构、科技型产业基金及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微众银行等功能型金融载体,鼓励其优先开拓科技投融资业务,促进创新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探索实施“创投+孵化”、投贷联动、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科技金融创新举措。

佛府办〔2022〕4号-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