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佛山市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落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和“515”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认真执行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把各项工作推向深入,实现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要工作如下:
(一)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锚定全年目标不动摇,加强加密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出台“两重”“双新”、房地产等领域配套落实政策,强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2.89亿元、增长1.7%,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9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356.91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2664.01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环比一季度分别提高2.1、2.2、8.5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印发《全市年度投资亿元以上固投项目联合调度工作方案》,完善市区镇三级固投调度机制,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4.5%、12.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到20.5%、46.2%,分别提高2.9、9.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437.80亿元、增长9.1%;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66.8%;重点项目投资较快增长,543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6.8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8.6%。
消费品质不断升级。在省内率先出台“双新”工作“1+11”政策体系,举办“乐享佛山 焕新一夏”“家居焕新”等各类促消费活动22场次,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0.59亿元、增长1.9%,其中限额以上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120.6%、17.1%、19.3%。全市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1.49万家,累计创建3.05万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外贸外资质升蓄势。统筹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上半年全市实现常规贸易2242.4亿元、增长13.8%,占进出口比重达88.6%。加快市场多元化布局,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的常规贸易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新业态健康发展,对接拼多多、希音、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大力建设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1—6月,全市进口铜、铝分别增长86.3%、61.1%。重点外资项目进展顺利,鼎菱、东丽树脂、海基等项目加快出资进度。对外投资热情高涨,上半年,新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个,增长87%;新增中方直接投资额5.57亿美元、居全省第三,增长25.92%、居珠三角第二。
市场信心持续恢复。强化全市一盘棋招商,上半年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0个,签约投资总额1987.62亿元。深入开展暖春行动,市领导调研走访企业280家,收集并回应企业问题229个。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2.52万户、增长11.38%,累计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70.15万户、增长16.83%,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累计创新型中小企业达388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0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86家;累计上市公司达82家,“添翼II类”上市后备企业达54家。
(二)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产业载体提质升级。“双十园区”建设加快,构建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完成“双十园区”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编制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2024年度重点项目清单,61个项目在重点项目管理系统入库。佛北战新产业园新引进超亿元项目14个,投资总额77.2亿元。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广东医谷一期、大同湖科技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科创智慧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封顶。成立市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攻坚工作专班,上半年完成拆除改造2736.2亩,完成“工改工”土地供应987.7亩。推动总部企业实体化运营,服务、推动总部企业根植佛山。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空天智能产业发展,谋划加快推进商业航天(低轨卫星)、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联动式突破发展。开展算力资源和大模型应用调研,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机器人产业倍增发展,支持库卡机器人成功入选国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等战新产业发展良好、渐成规模,上半年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制造增加值增长13.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增长12.9%,新能源材料制造增长12.5%,仪器仪表制造增长17.8%,信息化学品制造增长19.7%。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发布佛山工业优质产品,截至6月底,全市发布两批共81家佛山工业优质产品。推动企业申报国家技术改造再贷款,获国家审核通过项目13个,银行机构对项目授信金额6.6亿元,发放贷款1655万元。企业数转智改深入推进,选定17家企业牵头开展白色家电及小家电、装备及配件、纺织服装、陶瓷家居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截至6月底,全市65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超64%。
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官窑片区)加快建设,盐田国际内陆港(官窑)正式揭牌,佛山官窑—深圳盐田港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发车。广东金融高新区加快建设数字金融聚集区,上半年全市保费收入、证券交易额分别增长6.71%、3.15%。文旅加快融合,展会经济做大做强,成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会场、50公里徒步、叠滘龙船漂移系列龙舟赛等文体赛事和活动,广东千古情项目顺利开业,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增至40家,潭洲会展中心上半年举办展览11场。
都市现代农业全面推进。顺利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阶段性创建任务,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做强,全市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07家。鼓励经营主体壮大提质,2024年全市入围省标杆家庭农场28家、省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广明1号”等新品种研发顺利、“广明2号”白羽肉鸡上半年商业化推广63万套。持续推进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举办“中国锦鲤幼鱼大赛”,高明区列入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获中央扶持资金1亿元。
质量强市建设再创佳绩。大力实施“产品质量升级行动”,高规格召开全市品牌建设大会,创新开展“品牌建设示范企业”培育认定,打造“十百千万”品牌矩阵,省政府对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连续五次被评为A级,中国地级市品牌综合影响力指数评价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全市9909家规上企业实现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数量和覆盖率均稳居全省第一。累计拥有企业标准“领跑者”549项,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3978项、团体标准950项,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
(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创新动能加快迸发。“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佛山高新区全力打造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佛山万洋科技众创园建成交付使用,灯塔科创大厦主体建筑完工。三龙湾科技城上半年新签约落地产业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金额162.1亿元。季华实验室加快实施“璀璨行动”,建设“印刷式OLED显示装备中试平台”;仙湖实验室举办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蓝橙实验室建设迈入快车道;有研广东院、广东微纳院、智能装备院、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华南材料院等多个平台获批建设市首批中试平台。全市第一批高企申报数预计达1196家。创新创业环境继续优化,佛山市科技政策“1+N”体系进一步完善,着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做优做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强县试点示范区级全覆盖的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9.53件。
教育加快高质量发展。佛科院获批正式更名为佛山大学,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新增博士点通过广东省教育厅公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加快,成立联合体平台运营公司——佛山市科产教融合创新有限公司。学前教育“5085”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1%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4.1%。五区同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校内课后服务继续保持“两个全覆盖”。全市34所计划新改扩建的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中,27所已经完成建设任务,涉及学位2.3万个。
人才引育能力稳步提高。印发市推进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方案,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45万人,累计引进全职院士3人,省创新创业团队12个。“院士之家”暨院士风采馆、粤港澳大湾区(佛山)人才会客厅、佛山香港人才会客厅等人才服务站点相继揭牌,第二届京佛人才发展会议、博士团队佛山创业营路演活动等顺利举办。深入实施技能升级行动,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上半年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3.3万人次,开展“广东技工”培训超2.3万人次、“粤菜师傅”培训超1700人次、“南粤家政”培训超3600人次。以人才促产业,发放各项人才政策补贴1.04亿元,惠及447人次。
(四)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广佛极点建设加快。协同广州制定实施2024年广佛全域同城化重点工作计划,与广州市共同谋划一批广州都市圈建设事项。产业科技协同推动,印发实施《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广佛跨界主要河流均达到考核要求。“广佛通办”合作持续深化,累计实现“广佛通办”事项3642项。
与港澳合作对接深化。香港(佛山)科创转化合作区建设前期工作持续推进,合作区启动区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推动港澳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恒生银行、澳门国际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落户。“佛山与澳门合作专班任务”分别写入澳门特区政府和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推进与澳门中医药产业对接合作,佛山市卫生健康局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佛山市中医院与澳门镜湖医院在人才、中医骨伤技术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重要腹地和科技外溢的承载地,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完成第一批13万平方米工程竣工验收。积极与深交所、深圳证券机构、头部投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培育、扶持佛山优质本地企业上市,深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持牌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达50家。
与湾区城市联通水平提升。广佛南环、佛莞城际等4条城际轨道实现贯通,横跨广佛肇莞惠5个城市,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湾区一港通”“大湾区组合港”通关模式改革试点深入实施,累计10个水运码头开通一港通或组合港航线14条,上半年通过“组合港”“一港通”申报进出口集装箱超17.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7%。积极参与湾区标准研制,主导和参与制定湾区标准50项,占湾区标准总数超1/4。大力推进“湾区认证”工作,“顺德鱼生”获颁全省首张餐饮行业《湾区认证证书》,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产品获颁全省首批工业消费品《湾区认证证书》。优化港澳居民支持政策,签订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人才服务合作备忘录,支持港澳青年到佛山就业创业。
(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市场主体动力活力持续激发。
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截至6月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8924.54亿元、增长11.2%,1—6月全市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增长36%。建立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积极协调解决民营企业诉求和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印发实施《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4年度版)》,动态优化“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创新推行登记服务“随时随地办”、企业开办“一网通办”、登记许可“一照通行”“守信即批”等审批服务,在全市推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预审平台,新办业务网办率提升至95%以上。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试点建设,30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场景在全市升级上线,流程环节、办理时限、跑动次数平均压减58%、64%、87%。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三资”智慧云平台功能不断迭代完善。
行政体制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市区机构改革,制定市本级机构改革方案及配套方案、市区级机构改革指导方案,推进各区机构职能体系与市级紧密衔接。相关部门有序落实衔牌悬挂、职能划转和干部配备,涉及人员转隶部门全部转隶到位。统筹推进各区机构改革实施工作,调整完善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持续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推进区级优质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将高明区第一中学、三水区三水实验中学调整为市属中学;推进市、区两级传媒体制机制改革。
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动。推动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现有地方性法规16部、地方政府规章20部,立法数量质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市、区议事协调机构精简规范,推动包容审慎智慧监管机制。“1+6+N”工作体系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和全科网格建设加快推进。
(六)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
强区促镇带村成效显著。印发《实施西进计划支持高明高质量发展意见》,西进布局加快落地。持续推进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两个结对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加快推进市内紧密协作,持续深化重点产业协作,上半年意向或落地产业协作项目8个,总投资40.5亿元。建立“千亿镇街”梯次培育机制,支持桂城、祖庙、大良、荷城率先争创千亿镇街,持续引领其他镇(街道)竞标争先、提质进位。加快推进“亿元村居”创建工作,遴选出29个村居纳入2027年前冲刺“亿元村居”培育对象,向30个试点村选派职业经理人53人。
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报批,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通过审核。持续推进建设项目风貌管控,完成德胜商务区、保利江瓒公馆、石门外国语学校等9个重点区域项目建筑风貌提质。深入推进首席设计师制度,加快城市秀台等特色滨水公共空间建成开放。“三旧”改造持续推进,上半年新增实施改造面积3276.74亩,完成改造面积7.1亩。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首批6个拆除新建类项目获得国开行、农发行两家政策性银行245.51亿元专项借款授信支持。第六批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项目通过验收,第七批4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有序推进。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立项阶段实质性审查工作基本完成,机场工可、总规和勘察设计工作加快推进。广湛高铁佛山段广珠广茂联络线开通运营,地铁3号线、4号线一期,珠肇高铁江机段、高肇段,广佛西环(佛山段)等轨道项目加快建设。中山东部外环高速二期(北延线)、广昆高速改扩建等高速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打通5条“断头路”,完成6个交通拥堵点治理,新增28公里自行车专用道,排查整改道路标志标线问题40处,完成7个高速出入口环境整治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41.24公里。整治道路沿线铁丝网(隔离栏)乱象175.8公里。新增停车泊位5.8万个、新增立体停车库5个。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百里芳华示范带建设和典型村培育等工作。南庄镇、白坭镇等2个镇、紫南村等26个村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5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项目建设进度过半;首批57个典型村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持续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开展重点道路沿线田间窝棚整治,上半年全市完成田间窝棚整治提升1000余个。
对口帮扶协作成效良好。全面推进对口帮扶协作茂名、云浮工作,“佛山—茂名”和“禅城—茂南”“三水—高州”“南海—云安”“顺德—新兴”获得2023年度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优秀”等次。茂名、云浮各县(市、区)在佛山共计设立11家“飞地”,数量居全省前列。茂名高州·佛山三水产业合作园获评全市2023年度“百千万工程”十大典型项目案例。稳步开展佛山—郴州对口合作,制定“5对11”县区级结对机制,全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东西部协作对口贵州省黔东南州、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对口帮扶肇庆市、云浮市,对口支援西藏墨脱县、新疆伽师县,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对口合作积极推进。
(七)深入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大力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完成新造林抚育14.4万亩,森林抚育0.61万亩,林分优化1.53万亩,完成矿山修复面积32.82公顷。深化“林长+森林法官”联动协作机制,各级林长巡林1.71万人次。编制佛山市绿美江心岛规划,10个先行岛落实市、区领导包干挂点。实施碧道建设,推进江河两岸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综合整治和提升,新建碧道93公里,20个秀丽湖库加快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鲤鱼洲通水。启动“绿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动,筹集48万人次捐赠善款超1689万元。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樵山示范性保护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制。
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全面实施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1—6月,14个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比例为92.9%,劣Ⅴ类比例为0,优于省考核目标。25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32条示范亮点河涌动工建设,4条完成建设。深化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精准开展污染天气应对,持续提升工业源治理水平,1—6月,优良天数比例为94%、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4、同比改善6.8%,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完成6个镇级工业园、12个村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完成2家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退出工作。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100%。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布《工业园区低碳建设指南》和《企业低碳运行管理通则》。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荐1个绿色工业园区、35家绿色工厂和1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两绿一配一智造”发展迅速,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竣工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95.53%,绿色建材目录累计发布产品45批、目录内企业364家、目录产品2407项,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32.42%。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持续提升,创建第一批“无废社区”共49个。
(八)用心用情提升公共服务,民生福祉稳步增强。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800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市一医院连续五年进入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百强,市中医院新城院区加快建设,顺德和祐医院正式投入运营,市二医院新院区提前竣工验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精心策划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四名工程”,成为全省三个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地市之一。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推广“家门口医养结合”“分级诊疗构建分类医养服务”等老龄健康服务模式,顺德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全市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75%,连续4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长者饭堂增至118家。优化托育服务配套政策和体系建设,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3个,4家机构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托育服务供给量居全省前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提档升级,广电5G信号实现在全市乡镇以上全覆盖,农村热点区域重点覆盖。全市备案登记博物馆达30家,市祖庙博物馆成功晋身国家一级博物馆。
民生兜底保障更加有力。全民参保工作有序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纳人数稳步增长。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248.98万人、增长3.96%,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13年开展低保提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226元/人·月,市财政供养救济对象全部纳入特困供养。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0.2%;启动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5次,累计发放补贴603.6万元,受惠12.07万人次,有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落实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精准发放“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资金。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能力,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1.2%。住房保障服务水平提升,截至6月底,发放租赁补贴2万户、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81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8281套、人才住房1123套。有序开展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扎实做好优抚保障。
安全底线有效筑牢。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3.4%、16.1%,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成功防御4月北江2号洪水、5—6月“龙舟水”强降雨,连续7年实现汛旱风灾害“零死亡”,森林防灭火形势平稳。兜牢金融风险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落实执行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省对市药品安全责任考核连续3年获评最高等级A级。完成储备粮油增储任务,能源及重要民生商品等物资供应保障有序。
上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进入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发展困难挑战依然不少。如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当前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完成全年目标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够高,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够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不够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不够强;工业经济对骨干传统产业强依赖,战新产业发展仍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仍需提升,优质公共服务布局不够均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持续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仍需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化解各领域安全风险任务繁重,等等。对此,我们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优化落实“515”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干出业绩、闯出新路。重点做好八大方面工作。
(一)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工业投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宁德邦普、星源材质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成瑞浦能源、嘉士伯啤酒等产业项目投产,加快工业用地出让进度。加快在谈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扩大新增工业项目投资,推动招引未开工项目加快落地建设,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5%以上。继续巩固基础设施投资,做好可新开工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和审批支持,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施工前置手续。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扭转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跌态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抓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资金申报使用,推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
深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建立设备更新供需对接平台,打通“换新+回收+金融”全链条,年内铺开以旧换新惠民驿站30个。积极推动连锁企业总部化,大力推动美团运营中心、喜茶区域总部落户我市,引导本地餐饮企业集团化总部化发展。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支持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提升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供给,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支持首店经济发展。开展“88盛夏购物狂欢节”“123买年货”等促消费活动,依托步行街(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美食集聚区等载体,推动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优化消费环境,深化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创建,进一步扩大放心消费“双承诺”覆盖范围,提升“双承诺”活动创建质量。
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做稳做优常规贸易,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全力推动企业抢订单促出口。促进外贸新业态健康发展,优化跨境电商生态链,高水平建设佛山国际陆港,启动佛山企业“数字赋能扬帆出海”行动,加强跨境电商平台与佛山产业对接,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建设。积极推动本地传统外贸公司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外综服、外贸供应链等企业,健全佛山外贸生态圈。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园区,促进家具、家电、灯具、塑料等优势传统产品出口。科学引导企业布局海外,引导企业有序有度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河海联运,加快融入大湾区组合港体系,探索效率更高的河海联运、多式联运,进一步压降外贸企业通关时间、物流成本。扩大出口信保对中小企业的覆盖面,提升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农产品、再生金属、消费品、医疗器械、高端水果水产等领域进口。扎实推进服务外包,支持绿岛湖都市产业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推动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争创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年轻态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水平建设“双十园区”,找准产业错位互补发展点位,因地制宜发展电器机械、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显示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编制出台佛山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无人机制造、低空网络通讯装备等领域低空装备特色发展,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大力培育中试产业,梯次建设200家以上的中试平台,加快建立中试产业发展生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试产业高地。加快培育新型储能产业,推动8个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工作。前瞻研究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及产品,继续引进培育优质转型服务商,推动佛山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区等数字产业载体建设,发展沿链经济和平台经济。坚持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数控机床、医药健康、机器人、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着力招引一批初创型、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类、产业链补链类企业落户。
推进新型工业化。落实新一轮技改政策措施,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先进产能比重。深入推进数智化,加强行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规划和标准指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力争年内70%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持续推动质量品牌战略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推动家电、陶瓷等优势产业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研究制定佛山品牌矩阵名录,打造一批名产名企名厂名品,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实施国际标准化提升工程,争当国际标准“制定者”,推动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积极申报国家、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推动广东金融高新区围绕产业升级开发新产品、新场景,支持现代保险产业集聚区探索保险新模式,支持顺德、南海农商行开展特色化经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以国家物流枢纽核心节点建设为契机,依托佛山港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扎实推进顺德新港、南鲲码头等重要码头的临港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提升港口码头临港物流服务能力。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深入实施“制造当家 设计赋能”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办好第八届佛山“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活动,梯度培育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设计创新载体。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加力发展文旅产业,大力引入文旅融合的新型IP产品,持续举办音乐节、美食节、艺术节、秋色巡游、F3龙舟超级联赛、西甲足球联赛等重大文旅体活动,进一步做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及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推动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市完成8000亩耕地恢复任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万亩、粮食产量4.96万吨以上。开展2024年“菜篮子”基地监测和新基地评定工作,推动“菜篮子”基地提质扩量。加强预制菜产业招商,推动南海、顺德、三水3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开展养殖池塘改造提升,探索“科技兴渔”新路子,增强渔业发展规模效应。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深化市级农业保险创新,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提升佛山高新区“一区五园”发展合力,全力打造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持续推进三龙湾科技城规划建设。支持季华实验室深入实施“璀璨行动”,推动新型显示制造关键装备国产化。推动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能源氢能与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持美的集团加快建设蓝橙实验室。推进有研广东院、广东微纳院和智能装备院等重点平台稳步发展。布局一批开放性中试平台,大力实施“中试+”工程,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草灌乔林”梯次培育生态,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定在1万家以上,引导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60%。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发展路径,支持企业做优做精做强。继续优化科技项目立项、管理方式,改进科技项目的选题机制,争取光电产业创新大赛落户佛山,大力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深化知识产权示范强市建设,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佛山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支持顺职院“双高计划”和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支持佛职院创建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市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推动高明技师学院扩容提质。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争取入选国家第二批产教融合城市试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新强师工程”,打造佛山教育“十万雄师”。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全力冲刺“双减”交账工作,确保在“双减”交账期内保持100%。继续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改扩建工程,推进公办学校扩容提质,多措并举增加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供给。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常态化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与港澳人才合作交流,重点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强化“人才聚产业”效能,遴选一批园区打造佛山人才科创园,遴选一批孵化器打造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基地,助力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技能人才培育和发展,鼓励引导技工院校优先发展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人才评价体系,举办“9·27人才日”“英才聚佛山”系列引才活动等,落实教育、医疗、商业、住房等配套服务,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护和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服务产业体系、服务招商引资等“六大服务”功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引导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工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多渠道、便捷化、低成本融资服务。
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加快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省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试点工作,拓展“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平台应用场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审批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园区办”,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全周期商事服务改革,持续优化推进“一照通行”改革2.0版本,推行市场监管领域依职权注销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推动“数字+市场监管”转型升级,完成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融合监管效能。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以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升立法质量。深化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述法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督察作用。持续优化惠民利企法律服务,加大民生领域司法保障力度,加大优质涉外法律服务供给。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深化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
(五)坚持对标“一点两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强与湾区城市联动。积极推进广州都市圈建设,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全力打造“广佛极点”城市,推动广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科技合作高地,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在广佛转化。大力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建广佛全域同城生态廊道。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深圳创新+佛山制造”,加快建设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战略互动。
深化与港澳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深化与港澳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交流,加强与澳门中医药协同创新和产业化合作。推动三龙湾科技城、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建设提质增效,加大力度吸引港澳企业进驻。建设用好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佛山创新创业。持续推进“湾区标准”“湾区认证”,促进与港澳等湾区城市互联互通。
提升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机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广湛、珠肇、深南高铁佛山段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地铁4号线建设,3号线在建段分步开通运营。高水平推进骨架路网规划建设,加紧开展惠肇高速、中山东部外环高速二期(北延线)、广昆高速改扩建、南海至新会高速等相关项目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南沙至珠三角枢纽机场高速、佛肇云高速、广三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富龙西江特大桥项目建成通车,推进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沉香大桥等项目建设,力争广佛新干线快速路工程开工建设。
(六)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构建“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产业高效联动格局,加力推进北向战略、西进计划,加快推进大同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首期、顺高结对共建特色产业园(芒果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北滘、狮山、南庄3个小城市标准建设试点,健全“千亿镇街”“亿元村居”梯次培育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好16个典型镇、130个典型村,持续增强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进一步激发区镇村发展的活力动力。
强化对口帮扶协作。推进产业有序向茂名、云浮转移,引进更多大项目落地茂名、云浮产业合作园,鼓励各区与茂名、云浮对口帮扶的县(市、区)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深化营商环境帮扶协作,促进茂名、云浮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反向飞地”,打造“百千万工程”标杆示范。持续开展“村企共建、村村结对”,助力高州整体全面跃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东西部协作,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墨脱县、新疆伽师县以及与双鸭山市对口合作等工作。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完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力争总规尽快获批。深化组团空间规划、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等重点片区规划。加强城市风貌设计管控,进一步推进东平河水轴线片区首席设计师服务和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十件实事”,集中治理沿路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挂、违规围挡、车辆乱停、垃圾乱倒、三线乱挂等各种乱象,提升沿线绿化品质,规范户外广告管理,修整美化城市家具,加大力度推进铁锈皮屋治理,逐步提升城市建设风貌。持续推进城市“畅通工程”暨“沿路两边、高架桥下”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打通15条“断头路”,完成不少于30个交通拥堵点治理,完成6条绿化景观示范道路、11个高速出入口环境整治项目、21个桥下空间利用项目,新增7.5万个停车泊位、新增立体停车库12个以上。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全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老旧住宅区城中村安装天然气管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增强示范带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佛山市“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促生“美丽经济”的路径。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垃圾积存卫生死角,坚决遏制田间地头乱搭乱建,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村庄规划设计,分类编制乡村规划,整治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推进“四旁”“五边”绿化。创新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成果。
(七)扎实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之城。
提升城市生态绿化水平。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实施绿美广东“六大行动”,大力推动经济林果等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市级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式”育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森林督查、矿山图斑治理任务。加快绿美示范点的建设,推动江心岛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价值提升和转化,以点带面推动绿美佛山生态建设蓬勃开展。继续推进城镇公园体系建设和绿化植树增绿,持续打造“名企公园”品牌,系统推动城镇绿化美化。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水源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守护饮用水源安全。深入实施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水,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有序消除劣Ⅴ类市考断面、主干河涌和湖库,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做好清淤过程污染防治。全力攻坚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VOCs治理,严格落实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限行政策,精准优化污染天气管控措施。打好净土保卫战,以“两区”建设为统领,全链条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周期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全方位推进地下水污染精准防治。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高标准创建“无废城市细胞”,逐步开展新污染物治理。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十三大行动”,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装备宣传推广,开展综合能源管理诊断服务工作,力争建设一批综合能源管理示范项目。梯度培育绿色工厂,加快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培育机制。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加快建立可回收物交投点、中转站、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三级体系建设,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推进建筑业绿色发展,全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5%,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3%。
(八)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抓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就业驿站建设。扎实推进深化医改“三五三”行动计划,强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继续深化以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为核心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建设,加大中医扶持力度。深化医养结合改革创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推动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等试点建设成果转化扩大,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构建优质普惠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文化基地、优秀群文团队。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推进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推动市博物馆建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统筹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加快实施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扎实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人才安居工程,满足新市民、青年人才等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医保门诊、住院、大病保险等待遇保障,完成“健康·佛医保(2025年版)”的优化和参保工作。加快实施新医疗救助办法,支持慈善捐赠和医疗互助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落实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风险分级分色管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升退役军人工作服务质量,加大推进拥军支前工作力度。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进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试点。紧盯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稳妥落实各项防范化解措施。毫不放松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危化品、城镇燃气、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隐患排查防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重要农产品、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保障,做好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应,适时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不断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做好粮食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