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山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1年8月16日在佛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上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孔海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佛山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佛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推动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实现高开稳走,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2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12项主要预期目标中,除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3项未公布半年数据外,其余9项均进展良好,具体如下: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74.12亿元,增长17.3%,好于全年预期目标(增长6%以上)要求;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97.91亿元,增长28.5%,好于全年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要求;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好于全年预期目标(增长5%)要求;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4.63亿元,增长18.1%,好于全年预期目标(增长7%)要求;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117.9亿元,增长54.8%,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总额与上年持平)的61.6%;
——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20.41亿元,增长21.2%,好于全年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要求;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1%,达到全年预期目标(控制在3%左右)要求;
——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68元,增长13.8%,达到全年预期目标(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要求;
——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达到全年预期目标(控制在3%以内)要求。
2021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如下: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疫情防控措施及时有力。“5·21”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科学精准、严谨细致、沉着冷静、忙而不乱”防控方针,把应对处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力打赢“5·21”疫情防控攻坚战。坚持“快”字为先,争分夺秒抓好应急处置,迅速实行领导分级挂点督导,建立统一高效、上下联动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精准做好流调溯源和人员管控,迅速开展全员大规模核酸筛查,一周内完成超1600万人次核酸检测。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2例,均是“5·21”关联病例,未出现疫情外溢。坚持“严”字当头,对重点人群提格管控、重点区域重点场所严格管理、重点部位严防死守,有力构建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防控闭环管理机制。坚持“常”字为本,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强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佛人员排查管控等同时,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全市累计接种1264万剂次,661万人,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全程接种任务的地市。
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7.3%,增速高于全国(12.7%)、全省(13.0%)平均水平,排全省第1位。工业经济基本盘稳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497.91亿元,增长28.5%,增速排珠三角第2位。投资增速恢复良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排珠三角第3位。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举办第一、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活动,全市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69.5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60.83%。统筹抓好招商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上半年全市签约引进1亿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74个,签约投资总额1422.04亿元。市场消费增长平稳,上半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4.63亿元,增长18.1%。进出口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17.9亿元,增长54.8%,增速排全省第1位;其中出口总额2587.9亿元,增长60.5%。
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55.3:43.3,服务业比重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市场活力继续提升,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86万户,增长52.1%;截至6月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102.6万户,增长17.3%。财政金融运行稳健,上半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41亿元,增长21.2%;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5万亿元、1.57万亿元,分别增长8.9%、15.1%。
(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体制机制活力持续激发。
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深化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市场归位,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改革举措,启动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工作,起草《佛山市关于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1-2022)》。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研究制定《佛山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工作方案》,国家发改委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截至6月底,市属国企改革方案39项任务整体完成68.56%,超时序进度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加快,编制《“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1-2025年)》和配套制度文件,全方位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正式启动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平台,开通企业服务专线,企业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直通市长,实现平台派单、接诉即办、有求必应。建成全市政务大数据平台,累计有效归集数据超250亿条,共享数据73.88亿条,开放数据18.6亿条。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同步下放9项事权至禅城、高明和三水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31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全面推进告知承诺制,施工许可证等4个事项即来即办。推进佛山市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项目建设,第一批59项自编标准顺利通过“佛山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期评估。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编制《佛山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点建设,推动综治云平台全面应用,建立起统一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基层综治中心建成800个“粤心安”服务站(室)。深入推进高品质法治佛山建设,起草法治佛山建设规划(2021-2025年)、佛山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推进镇街综合执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为全省复议调解工作提供“佛山样板”。
(三)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制定《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若干措施》,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会,美云智数、卡奥斯、徐工汉云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积极牵头开展童服、陶瓷、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与广州、惠州联合申报“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与广州、深圳、东莞联合申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个产业集群均成功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上半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717.83亿元,增长26.6%。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氢能产业示范区等申报工作积极推进。深入推进品质革命,创新实施“品质工程”暖企三年行动计划,拥有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3个,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4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3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拥有企业标准“领跑者”96项,累计推动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331项,发布佛山标准15项。
现代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制定实施《佛山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着力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增效高质量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南海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建设积极推进,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加快提升,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发展,上半年核心区新引进135个项目,新增注册资本超336亿元。全域旅游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全市新增6家国家3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达到34家,接待国内外游客2329.57万人次,增长95%;旅游总收入185.38亿元,增长60.87%。
农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农业发展平台加快构建,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71个,优质粤菜食材供应基地达40家。新增完成3.0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67万亩。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落户佛山,佛山市现代渔业科技园顺利开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加强,完成春播面积约23万亩,5个在建超大型生猪养殖项目进展顺利。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9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快。三龙湾科技城加快发展,截至6月底,新签约引进产业项目8个,计划投资总额175.04亿元,德国LUQOM集团亚洲总部项目落户。佛山国家高新区积极开展全国首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评选出高新区创新积分100强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加速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季华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成效均居省实验室前列,实验室集聚科研人才1120人;推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51项、立项经费达6亿元,在省实验室中位居前列。仙湖实验室专家公寓、中试车间竣工交付,管理团队入驻办公,集聚科研人员80余人。香港科技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投入使用,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启动建设。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印发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推进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发展,年度首批申报高企801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上半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07家,累计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5家,众创空间86家。推动建立研发机构,建有省工程中心803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30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81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获得第22届中国专利奖68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改革积极推进,制定关键技术目录和科技攻关工作方案,面向全市征集技术需求80多项,纳入首批“揭榜挂帅”专项榜单任务9项,单项最高资助达1000万元。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水平继续提升,获批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佛山分中心,2020年度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考核排名全国第一。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上半年引进海外人才233人、领军人才40人、博士博士后401人;市科技创新团队累计达184个。
(五)全方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构建。
推进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快。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实施《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建设方案》。我市制定出台《佛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等加快推进。全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积极推动横琴、前海服务业与佛山制造业联动发展。完善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项目库,年度谋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项目443个,投资总额1.6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84亿元。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广佛全域同城化全力推进,与广州共同编制《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召开2021年广佛全域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两市签署人才全域同城化合作协议,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广佛荟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深圳科创+佛山产业”合作,顺深产业城、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加强与潮州、汕头等沿海经济带城市交流合作,佛山、潮州两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对口帮扶云浮工作,助推云浮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都市圈。积极参与推动四川加入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高铁经济带建设持续深化。
与“一带一路”经贸往来进一步拓展。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家电、陶瓷、五金器材等传统产业经贸往来进一步加强,开拓开展集成电路、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等新兴领域经贸合作,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进出口1064.2亿元人民币,增长54.2%;新增投资6626万美元,增长3.2倍。
(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形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规划布局优化提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扎实推进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阶段性编制成果,“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加快推进东平河水轴线建设,十大滨水段中7个已实质性启动,其中澜石记忆等4个滨水段取得初步建设效果。东平河水轴线项目92个子项目中已启动74项,澜石公园、东平河北岸(东平隧道北)景观提升等11个项目已完工。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持续推进“三旧”改造项目建设,累计启动项目1955个,面积17.12万亩;完成项目1127个,面积7.35万亩。加快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上半年完成村级工业园地上物拆除2.84万亩。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312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全市34个万亩千亩公园启动建设。持续推进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管理,新建污水管网489.8公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已建成并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84.27平方公里,新建地下综合管廊5.27公里,新建天然气管网106.39公里。特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全市31个小镇纳入省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城市“畅通工程”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广湛高铁、珠肇高铁、广州都市圈城际、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进展有序。佛山地铁2号线一期、3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南海新交通首通段、南海区有轨电车里水示范段等建设加速推进。广佛肇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广佛新干线及西延复合通道工程、三乐路东延线复合通道工程、佛山至中山高速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环”西拓、季华路西延线、塘西大道三期及其南延线等在建快速路推进顺利,打通“断头路”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扎实落地,以禅城区为试点初步构建CIM基础平台,全方位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智慧城市建设。全市新增充电站10座、充电桩380个,累计建成加氢站24座;新增5G基站1369座,累计达10611座。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等六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7个国考断面中5个达Ⅲ类以上,优良比例为71.43%,劣Ⅴ类比例为0,达到考核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污染整治和固废管理处置积极推进,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全市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增至45.76万吨/年。
乡村振兴战略强力实施。“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年度56个重点建设项目、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项目全部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全市512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322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70个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新增建成卫生公厕126个,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省凉山州和省内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湛江、云浮254个相对贫困村的交接衔接工作。东西部协作贵州省黔东南州顺利推进,省内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结对肇庆、云浮53个镇工作开局良好。对口支援新疆伽师县、西藏墨脱县扎实推进,与黑龙江双鸭山市对口合作进一步深化。
(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7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控制在3%的目标范围内。高水平教育事业加快推进,学前教育“5080”成效持续巩固,新增公办学位3187个,新增普惠性学位4512个。动工或完工新(改、扩)建幼儿园48所,涉及学位1.9万个,动工率100%;动工或完工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8所。健康佛山深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加快推进,市一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不断提升,市级“六馆三院”、区级“五馆一院”、镇街“四馆一院”配套格局成型,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147家,美术馆(艺术馆)97家,新建改造完成34个社区体育公园,邻里图书馆发展至1270家。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民生支出累计完成356.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62%。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速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颐养院和市新社会福利院等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120元/人/月,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为2400元/人/月。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修订出台新的《佛山市住房保障租赁补贴的实施意见》,发放租赁补贴9231户,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3619套,筹集700套共有产权住房。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违法犯罪,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任务,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全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有力保障,2020年度食品安全考核获得A级等次,被命名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着力保障粮食物资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扎实推进,物资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市物资储备综合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稳定供应。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约谈,对城镇燃气、危化品、建筑施工、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全面排查、滚动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虽普遍较高,但不少指标两年平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明显,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作为实体经济血脉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投资结构、外贸结构、社消零结构均有待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还没有积厚成势,数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政收入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招商引资转化效果还不明显;产业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产业不成“带”、工业不连片;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不够牢靠;新动能培育缓慢,缺乏能显著拉动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企业结构还不合理,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城市能级亟需提升;民生社会事业存在许多短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较多;潜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需要加强防范,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主要任务
下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近期召开的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及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实施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个“一号改革工程”,加快出台《佛山市关于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1-2022)》,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工作。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减一切不必要的审批、打掉一切不合理的门槛、简化一切来回跑的手续,以最简、最快、最优的办事流程,全力为企业开办落户提速。推广复制“人工智能+双随机”改革,构建全领域精准化智慧化大监管模式。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按照“挖掘一批、储备一批、辅导一批、升级一批”原则,狠抓“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为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持续开展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大力培育一批新时代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做好服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总结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经验,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谋划出台《佛山市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实施意见》,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完善部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工作,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新一轮简政放权,按照应统尽统、能放则放原则,加快市级层面向各区下放第二批70项事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探索简易招标、电子卖场采购。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出台《“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1-2025年)》,统筹全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加快推进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通济人家”智慧社区平台、“互联网+监管”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省大数据交易中心顺利落地。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佛山”平台第三期建设,打造“一站式”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全力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点建设,努力建成具有佛山特色的社会治理“风景林”。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和效能,打造公共法律服务高地。
(二)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落实《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步伐。加大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金融财政支持,推动设立总规模达到30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开展银行贷款贴息、融资风险补偿等帮扶。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和车间,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每年认定不多于30家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不多于100个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释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服务能力”,促进企业“上云用云”,加快进行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开放合作的佛山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体系,持续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商,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数据采集、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各类解决方案。
确保工业用地规模。坚持以“工改工”为主,坚定不移推进“村改”总攻坚,通过“村改”重构产业布局,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坚持集中连片改造,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现代产业园区,为高端产业项目创造空间载体。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划定工业用地红线,确保全市工业用地不少于450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片区主打特色产业,推动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相关保障要素集聚发展向园区集中,分类形成高质量的产业带。
推动服务业挖潜升级。落实《佛山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加快促进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修订金融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培育各类型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南海、顺德农商行独立发展,全力推动两家农商行实现上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重点在广佛接壤区域建设一批“高标仓+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产业园,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广东南海一汽大众铁路专用线及佛山国际陆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现代化物流产业园区和配送中心。实施商贸企业扶优做强工程,出台《佛山市限额以上“批零餐”企业入库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3年)》,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控,综合施策保持地价、房价和房租稳定在合理区间内。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稳定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完成全年13.574万亩粮食生产任务;加快建设5个在建超大型生猪养殖项目,确保圆满完成生猪复产任务。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7个以上,支持三水区联合碧桂园集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抓好“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创建、“佛味鲜生”优质粤菜食材供应基地认定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水产良种场,提前布局畜禽种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开展高水平广东省科技示范市建设。
(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着力推动工业稳增长。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夯实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大力推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三个一批”企业培育行动,健全挂点联系大型骨干企业制度,推动202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大型骨干企业达到27家;强化小微企业培育力度,2021年新增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出台实施佛山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强化产业链“大招商招大商”,补齐产业链短板。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工作,实现2021年新认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进一步扩大佛山标准供给,完善佛山标准产品“优品无忧”保障机制。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将用地、用林、能耗指标等优先配置保障到重点项目上,全力完成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1100亿元任务。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团队、高层次人才、资管机构、园区运营商、链主企业的招商作用,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完成年度引进超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的重大产业项目60个、签约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任务。落实工业技改奖补政策,引导传统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本地企业增资扩产。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统筹推进机场、轨道交通、高快速路、港口、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
稳步促进消费回升。认真落实《佛山市2021年扩大消费工作要点》,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支持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推进岭南天地步行街、创意园步行街等商圈(商业街区)商旅文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体验式业态。稳定并扩大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推动市级美食集聚区认定。持续跟进夜间消费节活动,建设提升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和82处示范点。加大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
力促贸易高质量发展。召开全市贸易高质量发展大会,谋划出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更有力措施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启动数字贸易改革,全面推进数字贸易领域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等体系建设,针对性研究出台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供应链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形成我市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创建高水平开放平台,积极争取设立广东自贸区佛山联动发展区,积极跟进申报建设佛山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工作。优化构建海外市场营销网络,积极建设境外展示营销中心,广泛开拓国外市场、链接国际资源,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加大进口工作力度,支持企业规划建设进口商品展销及集散中心,落实好佛山市促进进口若干措施,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高品质消费品进口规模。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做优做强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在佛山加速集聚,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对接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积极谋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佛山区域平台,推动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佛山分中心、中海油服联合实验室项目尽快落地。推动香港科技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落户佛山。全速推动新药创制临床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扎根本土的产业共生型研发机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加强对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推动细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深化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改革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主动争取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建设,精心策划争取新的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引导和帮助新型研发机构、骨干企业申报和争取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省市工程中心等。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坚持市场化方向,建立健全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推动佛山高新区“百千万”高端产业载体以及大火炬园建设,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布局建设加速器,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示范。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培优工程,加快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佛山分中心建设。重构佛山人才政策体系,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加强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等引进力度,以政策引才、以事业聚才、以环境留才,创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人才发展新机制,积极为人才一展才智营造生动活泼的新环境。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支持推动科技企业到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五)抢抓“双区驱动”战略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落实好广佛全域同城化2021年度重点工作,高标准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争取推动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平台,加快推进广佛荟、广佛科技合作专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广佛极核高快速通道前期工作,争取广佛同心桥和沉香大桥年内动工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发展,共建先进装备制造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污染防治等领域合作,共建共享广佛优质生活圈。
深化与深圳合作发展。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顺深产业城等项目建设,推动“深圳科创+佛山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推动佛山至中山高速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深佛“1小时经济圈”。
加强对港澳开放合作。深化“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拓展与港澳在科技、金融、贸易、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提升人员进出、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水平。全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大力引入横琴、前海金融“活水”助力佛山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引进横琴、前海以及深港的科技力量,助推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加快三龙湾科技城、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建设,加快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拓展与港澳合作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动与港澳社会事务合作。
多维拓展区域开放协作。加强与珠江东西两岸城市合作,加快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公共服务衔接,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协同合作,加强与潮州、汕头等沿海经济带城市交流合作,深化对口帮扶云浮工作。深入推进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推动四川加入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佛山企业抱团出海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接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驻镇帮镇扶村、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等工作,继续推进高明革命老区、三水南山侨区特别帮扶计划,推动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大力实施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国际大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加快编制出台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构建“1+1+7”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蓝线、绿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优化佛山市文化中心(两馆一厅)建筑设计方案,建设凸显佛山特色的城市新地标。坚持连片化集聚化开展“三旧”改造,加快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108个项目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动旧城换新颜。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城市大脑”,打破公共数据壁垒、数据孤岛,推进智慧安全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力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前期工作,加快机场及周边综合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佛山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3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的建设,做好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北站段和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2条广州都市圈城际项目,第二期建设规划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前期工作;加快广佛新干线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环”西拓、季华路西延线、塘西大道三期及其南延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通城市断头路等,构建内畅外达的交通体系。提升交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完善交通科技设施、优化信号灯配时、综合治理交通拥堵点等措施,加快缓解城市中心区域拥堵问题,提高“人便利、路畅通、管控佳”的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动完成5G基站、地下综合管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三清三拆”工作成果,全面完成美丽宜居村居建设。大力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广佛交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首批以风貌提升为主题的20条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加快推进第五批、第六批古村落升级活化,稳步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推进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高明区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扩面,优化完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统筹集约发展高效都市现代农业。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大西南涌国控断面一级支流特别是劣Ⅴ类支流整治力度,狠下功夫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加强污水管网建设,优化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东平河滨水生态区整治和建设。精细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城市垃圾治理,全力推进全市11个街道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目标。强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在建拟建危废基础设施项目尽早投产。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加快植物园、万亩千亩公园建设、河心岛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促进打造自然生态保护屏障。
(七)持续提升民生服务和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铜墙铁壁,严守外防输入关口,严格落实入境人员“14+7”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佛返佛人员排查管控;严防疫情反弹,严格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做到“应隔尽隔、应检尽检”。全面加强医院、隔离点等重点场所防控,万无一失做好防院感工作,按照“准医院”标准严格规范集中隔离场所,做实做细全链条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科学规划改造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继续稳妥推进疫苗接种,确保做到“应接尽接”,尽快建立免疫屏障。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制定3.0版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稳定扩大就业。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市一医院建设全省高水平医院,推进实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继续加大学位建设力度,完成动工或完工新(改、扩)建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任务,推进佛科院第二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强特色”建设、顺职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佛职院建设全省一流高职院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级“六馆三院”、区级“五馆一院”、镇(街道)“四馆一院”设施配套,加快佛山文化中心“两馆一厅”、佛山粤剧院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市第十届运动会等。
优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持续推进DRG付费改革和医药供应链改革。加快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发展,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增加500张医养结合床位。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创星提质”行动,力争年内新增25家以上省级星级养老机构,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50%以上,加快市颐养院、市新社会福利院等建设。做好优抚优待工作,提升优抚医疗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水平和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继续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和新型网络犯罪。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推进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加强“阳光餐饮”平台推广应用,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及综合整治。做好地方粮食储备工作,加快推动佛山市物资储备综合基地项目开工建设,着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重要物资供应,稳定全市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安全。推进智慧安全佛山建设,持续做好防汛防灾、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等领域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加快排查整改全市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建立完善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指挥体系,切实强化应急管理和救援力量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