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佛山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质监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16日
佛山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粤发〔2016〕9号)精神,切实提高佛山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工程质量“四位一体”的总体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引领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在对佛山质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势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佛山质量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还明确主要任务,提出质量强市建设的保障措施,力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抢占“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是佛山市“十三五”时期重点规划,是未来5年佛山市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规范性和有约束力的文件。
一、佛山市质量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以来,佛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质量工作部署,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诚信拉动”的宏观质量工作格局,促进产品、服务、环境、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佛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15年,佛山成功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市质量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1.宏观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2010年12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质量强市活动的意见》,明确全市质量工作的目标及主要任务,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及工作措施,成立由市长挂帅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质量强市活动,全市各区也全部开展“质量强区”活动。
“十二五”期间,佛山先后出台《佛山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佛山市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2013年重点行动计划》《佛山市质量状况白皮书》《佛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佛山市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扶持我市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佛山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和《佛山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性文件,加强对宏观质量工作的统筹和引领,逐步完善了质量建设的工作机制,并大力推动了质量管理工作创新,使宏观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在2015年省人民政府组织的首次地级以上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佛山在广州、深圳、珠海之后排名全省第四。考核反馈意见提到“佛山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明确以‘着力增强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提升放在重要战略位置”,这体现我市各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重视。
2.城市质量品质有效改善。
在产品质量方面,佛山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4%以上;广东省名牌产品总数达到442个,比“十一五”时期末增加194个,全市有3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9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拥有153件中国驰名商标、47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件集体(证明)商标,各数据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步伐加快,新创建“佛山陶瓷”等7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速,2015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5.6%、7.3%,比2010年提高5.4%、2.2%,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比“十一五”时期增长超65%;工业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总数,制订、修订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总数,发布高端联盟标准总数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在服务质量方面,实施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392亿元,启动了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广东工业设计城等14个园区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西樵山景区、长鹿旅游休博园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商贸、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在环境质量方面,加大环保投入和监察执法力度,全省首创“环保警察”;全市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加强对重点河涌“一河一策”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达到100%。二氧化氮、PM2.5年均浓度下降接近20%,第一批42条重点整治内河涌已有22条达到V类水质标准。
在工程质量方面,积极推进建筑施工“三大行动计划”,全市工程质量显著提高,住宅工程100%实行质量分户验收,全市大中型工程项目验收一次性合格率均达100%,一批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质量技术基础日益巩固。
我市大力推动公共检测服务机构建设,全市拥有10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4个省级检验站,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5400多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5家企业和机构实验室获得资质认定,207家企业通过二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主要工业品采用国际标准覆盖率达到90%。积极通过推动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支持企业规范生产管理等措施,帮助企业巩固质量基础能力,5年来培训企业超过3000家次。
全市加快构建现代质量监管体系和产业标准化体系,创新质量监管模式和方法,加强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发和应用,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质量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4.民生质量问题有效处理。
“十二五”时期,我市突出“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通过质量提升让市民体验到更多的获得感。全市推进消费维权、行业自律等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保障产品特别是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100项环保民生实事的落实,解决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环境质量问题;全市新一批城镇、村庄、社区建设成省市宜居示范城镇、示范村庄、示范社区,持续改善了城乡居住环境;全市整合了20多个职能部门的举报投诉电话,统一开通“12345”市民综合服务热线,大力推动网上办事大厅与“一门式一网式”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据第三方专业机构发布的《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2015指数报告》,超80%的受访公众对人民满意政府建设效果表示满意,表明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认可。
(二)我市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综上所述,尽管全市质量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市企业小而分散,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96%以上,专业化水平较低,中低端产品比例较大,产品优质率不高,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不够明确;质量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亟待加强;全社会质量氛围不够浓厚,企业、政府和市民的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市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1.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以质取胜。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等“新常态”的4个主要特点,都有着强烈的“质量”要素。这说明在新常态下支撑我市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靠低成本竞争的时代正在过去,以质取胜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坚持以质量为重,把提高质量作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攻方向。
2.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到海外抢购马桶盖、洋奶粉等新闻时有发生,而与此同时,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却存在消费需求不旺甚至滞销积压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消费者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信心不足;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自身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而导致大量“需求外溢”。这种情形在生产领域随处可见。比如我国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每年却要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超过千万吨的精钢和特钢。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就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我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推广先进质量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破解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的问题。
3.产品质量带给“佛山制造”国际挑战。
佛山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一大批知名品牌,“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但我市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工业产品质量与德国、日本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给佛山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严峻挑战。
佛山的制造业、佛山的工业产品在非洲、东盟很有竞争优势,但到了欧盟、日本、美国等地区,话语权就不强。德国在“工业2.0”时代就已解决质量问题,从而确立他们在制造业方面的强大竞争优势。因此,没有质量这个基础,“佛山制造”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就不可能在欧盟、日本、美国这些制造业发达地区占地一席之地。在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的国际大背景,以及兄弟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大环境下,我市亟需以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以提升质量为主攻方向,大力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扎扎实实练好质量“内功”,以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工程,再造佛山制造业的新优势。
二、“十三五”期间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依托制造业产业基础,坚定不移走质量强市发展道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弘扬精于设计、工于制造的“工匠精神”,着力推动质量创新,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高层次供给体系建设,构建现代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产品、服务、环境、工程质量水平,增加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加快“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佛山速度”向“佛山质量”转变、“佛山产品”向“佛山品牌”转变,引领和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
(二)发展原则。
1.质量引领。始终把质量第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准确把握改革创新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的结合点,打造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化、可持续经济系统,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持续建立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既注重技术、管理、产业创新,也重视理念、文化和制度创新,以强大的创新推动质量、标准的提升,以质量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
3.协调发展。把握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追求发展的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外贸、投资与出口相均衡,资源、环境和人的发展相协调,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持续走出一条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道路。
4.创造价值。以质量的价值导向原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着力促进经济效率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质性增加社会总福利,使质量型发展民有民治民享模式的根本形成,成为推动佛山质量持续跨越的不竭动力。
(三)发展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活动,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发展推进机制,全社会质量意识持续提高,全市质量基础工作明显加强,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总体质量水平得到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五力融合”的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0年,全市大质量工作机制趋于完善,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在内的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质量基础管理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质量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质量竞争优势不断显现,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创建质量强市各项目标圆满完成,质量水平迈入国内同级城市前列。
1.全面提升各领域质量发展实力。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出口商品国际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建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先锋城市,基本实现“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产品、服务、环境、工程质量明显提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实现“佛山速度”向“佛山质量”转变;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国家、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得中国质量奖或提名奖企业达到4家,获得省、市政府质量奖企业达到30家,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达到600个,基本实现“佛山产品”向“佛山品牌”转变。
2.质量技术基础得到巩固。标准话语权明显增强,落户佛山的国家、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TC/SC)总数达到25个,制定发布联盟标准70项;计量自主权明显增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200项;认证认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的实验室超过10家;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落户我市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达到11家、省级检测检定站达到16家。
3.构建“四位一体”质量升级体系。
(1)产品质量。生产加工环节及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00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各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4%以上;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覆盖率100%;主要食品药品监督抽检内在质量合格率达95%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重点领域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进口商品法检检出率和出口商品法检合格率居全国城市前列,出口商品未发生遭境外通报或退运,3年内出口商品遭境外通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户佛山的国家和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TC/SC/WG)总数达25个;全市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运行良好。
(2)服务质量。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标杆比对;重点培育出一批知晓国际规则、竞争力强的骨干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物流、邮政、通讯及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专业市场、餐饮等生活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创建国家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1个以上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培育一批凝聚地方特色的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和项目;在旅游区、现代服务区中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称号1个以上;在服务业企业中获得服务业名牌称号两个以上,获得省或市级政府质量奖1个以上;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总数10个以上,培育国家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
(3)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实现100%;加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处理源头污水,推广污水管网网格化精细管理模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国家和省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使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各类公共场所及设施等市容市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4)工程质量。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均连续3年提高,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节能标准规定,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按照建设程序报建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全市受监房屋建筑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城市保障房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住宅工程100%实行分户验收和100%设置永久性标牌;引入设备管理机制,有效保障设备工程质量和安全;严格执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再创6项以上省优良样板工程,申请并争取再获得1个或以上国家级工程奖项。
三、“十三五”时期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要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质量强省、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发展升级工作纳入佛山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措施支持佛山质量发展升级。在“十三五”期间,要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契机,将开展“六大行动”推动“六大转变”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佛山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迈入“质量佛山”时代。其中包括开展质量技术基础体系强化行动,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开展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行动,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质造”转变;开展质量监管体系升级行动,推动“佛山速度”向“佛山质量”转变;开展品牌带动战略深化实施行动,推动“佛山产品”向“佛山品牌”转变;开展质量文化人才支撑体系构建行动,推动“工匠崇尚质量”向“人人崇尚质量”转变;开展“四位一体”质量升级行动,推动“质量大市”向“质量强市”转变。
(一)开展质量技术基础体系强化行动,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
1.发挥标准化的作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深化标准化改革,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行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加强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标准研究,探索制定区域智能产品技术标准,推动佛山智能产品兼容互通,打造“佛山智造”品牌。加大数控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研究力度,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佛山创造”品牌。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落户佛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订,掌握行业话语权与主动权,尤其是宣扬坚美铝材、兴发铝业、蒙娜丽莎陶瓷等佛山企业主导和参与制订国际标准的示范作用,在建筑铝型材、陶瓷、食品等佛山具有很好产业基础的行业内,挖掘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并鼓励它们争取参与到国际标准制订中。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的引领组织作用,推动产业集群标准联盟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大力推动服务业标准化,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区,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2.发挥计量的支柱作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计量基准和标准建设,建立高水平量值溯源和保证体系,完善量值传递体系,提升计量检定校准服务能力。以构建科学的工业计量管理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计量监管和服务能力。以加强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管理为重点,建立强检计量器具数据库,拓展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领域,提高强检计量器具覆盖率。提高对制造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监管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发挥省、市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技能服务技术平台等作用,加强节能降耗减排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能源计量管理服务体系。抓好法制计量监管,夯实工业计量基础,力争佛山装备制造、环保等领域工业计量技术水平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发挥检验检测的服务支撑作用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围绕佛山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强多层次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在提升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着力引进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佛山创造”提供一流的硬件支撑,助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大型检测仪器等检测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减少企事业单位在科研创新、检验试验等方面的投入和重复建设,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4.发挥认证认可的规则作用助力企业“走出去”。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充分发挥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和各类中介组织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为企业提供国际认证本地化、国际认可便利化服务,解决企业出口产品面临的重复检测、重复认证等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助力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佛山制造业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输送制造业产品尤其是家电、陶瓷等佛山优势产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开展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行动,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质造”转变。
1.建立健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重点是法定代表人,关键是制度。要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人约谈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推动大中型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实施质量关键岗位考核机制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增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自觉性。
2.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以各级政府质量奖为导向,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扎实开展质量标杆、质量改进、质量攻关和领先企业示范等活动,引导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比如推动中小型企业建立覆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控制、出厂检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3.积极营造企业质量诚信环境。加强佛山质量信用建设体系,规范质量信用档案建设和加大信用质量信用信息的使用,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加快建设产品质量信息化平台,在商业流通、工业产品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重点领域试点建立行业质量信用管理档案。建立向社会公开的质量失信“黑名单”,把企业的信用行为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让守信企业一路畅通、失信企业寸步难行的企业质量诚信环境。
(三)开展质量监管体系升级行动,推动“佛山速度”向“佛山质量”转变。
1.升级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城市升级升值向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大跨越中,以深入推进质量监管体制改革为引领,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完善质量监管体制机制,建立质量首负责任制度,引导销售商与生产商签订产品质量保证及责任追溯协议,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重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重点产品、重点领域的质量监管,让消费者能够准确掌握产品原产地、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信息,倒逼企业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各类质量强制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对以“菜篮子”基地“六有”标准、“家禽集中屠宰”“肉品统一配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进行升级,建设“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实现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等功能,借力“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使农产品生产、流通变得更透明,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
2.构建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排查,准确掌握企业、区域、行业产品质量状况,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开展专项整治,将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优化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处置能力,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强化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严格落实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措施,在质量问题多发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和全过程规范管理,坚决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产品。加强对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与监管,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保持打假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短斤缺两、恶意欺诈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让群众真正“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对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敢于铁腕治理,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查处,加强联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将涉嫌犯罪的违法者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质量安全。
(四)开展品牌带动战略深化实施行动,推动“佛山产品”向“佛山品牌”转变。
1.支持企业加快形成自主品牌。引导大中型企业制订实施品牌战略规划,鼓励企业参加全国品牌价值评价,积极发动企业申报省名牌称号。继续支持举办“佛山市民最喜爱的品牌企业”大评选等品牌活动,利用政府、协会、企业、媒体、高校、民众等资源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综合评价体系。推进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建设,指导企业提高商标创造、管理和保护能力,鼓励企业注册国际商标。开展骨干企业千百亿名牌培育工作,加快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推动企业摆脱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红海”,向以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为主的“蓝海”进军。
2.推动企业塑造国际知名品牌。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跟进服务等多措并举,鼓励佛山企业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尤其是推动碧桂园、美的等在佛山本土崛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发展加快海外布局步伐,输出优势产能、品牌和文化,接受国际市场在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考验,不断改进自身经营管理,倒逼企业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从而为佛山家电、陶瓷等行业内有潜能的企业走向国际充当先锋。
3.进一步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结合佛山特色产业集群分布特点,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平台作用,加大区域品牌培育力度,对创建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给予申请名牌和质量奖、驰(著)名商标、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区域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品牌运营和维护工作,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确保区域品牌这张“金字招牌”不能丢。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把区域品牌推广与招商引资、开拓市场、区域交流合作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我市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提高消费者对“佛山制造”的认可度。
4.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国际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家具、内衣、陶瓷、家电等佛山优势行业、骨干企业的产能优势、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品牌影响,推动这些行业、企业代表“中国制造”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建立国际话语体系。发挥政府在加强对德对欧合作中的纽带作用,依托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中德对话论坛等载体平台,力争引进一批德国乃至欧洲的优质工业服务企业、国际行业协会的同时,注重引进其企业、协会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先进运作方式。
(五)开展质量文化人才支撑体系构建行动,助推“工匠崇尚质量”向“人人崇尚质量”转变。
1.弘扬“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文化。以佛山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抓好以诚信建设为根本的质量文化建设,建设好质量文化氛围这一“软体系”,提升佛山质量文化软实力。开展多层次质量文化建设,与佛山传媒合作举办佛山质量精神口号有奖征集活动、四大质量建设成果宣传活动,实施全民质量意识和素质提升工程,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精神文化深入人心。积极开展“3·15”“质量月”“安全月”等主题活动,普及质量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完善质量投诉举报处理机制,通过有奖举报、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消费者和社会组织参与质量监督。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促进行业诚信自律、规范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关注质量文化建设。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加大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坚决曝光质量突出问题和事件,扶持诚信企业占领产品市场以打击非安全产品行为,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社会协同共治氛围。
2.壮大“大城工匠”人才队伍。强化社会各界对“制造业是佛山之根,匠心是佛山制造业之魂”的认识,建设好“大城工匠”人才队伍这一“硬体系”,挖掘和表彰一批对产品精雕细琢、对质量精益求精的佛山“大城工匠”,树立“佛山制造”模范榜样,大力弘扬精于设计、工于制造的“工匠精神”。围绕全国“质量月”主题,从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的角度,整合资源、深挖拓展,联合佛山传媒组织开展包括“大城工匠谈质量”专题系列报道、“探访大城工匠”质量考察体验之旅、“大城工匠·佛山质造”宣传画册制作发行活动等在内的“大城工匠谈质量”系列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以工匠精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上来,助推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培育一批专业技术精、实操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工人。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作用,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质量科技人才、质量管理人才。大力弘扬新时期佛山企业家精神,努力培养一批美的方洪波式的优秀企业家,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放心、放手、放胆支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做成“百年老店”。引导本土企业家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职业经理人,增强佛山产业转型发展后劲。
(六)开展“四位一体”质量升级行动,推动“质量大市”向“质量强市”转变。
1.产品质量升级行动计划。
(1)“佛山制造”产品质量升级。牢牢把握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将质量工作与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有机结合,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城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力争佛山成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城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培育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企业,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升“佛山智造”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云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发挥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对于改进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发挥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标杆性和示范性作用,引导企业导入和采用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扎实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通过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管理等方式,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咬定青山不放松,鼓励企业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将产品质量做至极致,努力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引领陶瓷、有色金属、家电等众多传统制造行业升级,重点培育350家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均引导它们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促进它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引导其中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企业采用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其现代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不断优化服务举措,通过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免费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开展“质量义诊”等多种形式,“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部署,围绕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电饭煲、智能手机等10种消费品,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在落实中央和省“规定动作”的同时,也要从家电、家具、陶瓷、纺织服装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佛山传统产业产品中选择2到3种佛山特色消费品开展“自选动作”,带动“佛山制造”产品质量整体提升,擦亮“佛山制造”品牌。
(2)农产品食品质量升级。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广东省食品安全城市为契机,实施“十大食品安全工程”,建立健全最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体系,更好地保证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举办佛山食品安全全产业链宣传活动、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助力佛山食品(食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协同共治共享食品安全。推动佛山现代农业发展高端化,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数量、面积在佛山食用农产品生产总数量、总面积中的比重,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逐步推行高毒限用农药实名销售制度、农药安全使用审核官制度等以及农药监督抽查制度和农药巡查制度。推行熟食品集中加工模式,探索熟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电子溯源等新监管手段,大力建设阳光厨房,增强餐饮经营者自律经营意识,推进规模以上、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HACCP、ISO22000等认证标准。加强应急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优化食品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等手段,强化“两法衔接”,严惩食品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
(3)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开展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强对进口商品通报召回案件的调查。加强出入境疫病疫情监控,建立高效的进出境信息服务平台,增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能力。大力建设出口陶瓷与建筑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陶瓷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加强自贸区原产地签证工作,提升“佛山制造”知名度认可度。加快企业进口先进装备的检验流程,通过建造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强化“三互”大通关建设提高企业出口效率。探索设立出口产品质量示范区、示范企业,选取陶瓷产业及食品产业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出口陶瓷产品质量示范区、食品进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选取一批优秀企业打造出口产品质量示范企业。
2.服务质量升级行动计划。
(1)政务服务质量升级。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全力深化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全面推行工商登记“一窗受理、五证同发”,努力打造标准统一、体验一致、跨界协同、运转高效的政务服务“佛山模式”,争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城市,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运用社会管理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创新建设科学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有效带动政务服务质量升级。推进政府采购、行政审批、建设工程招标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公共文化等领域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众满意度。
(2)生产性服务质量升级。着力推动金融、会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1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打造制造业服务化领头城市。鼓励制造企业发展集成服务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应用,增强佛山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构建集聚程度高、交易规模大、服务能力强、国际辐射广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建设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和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制订佛山物流标准化实施方案和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推动佛山物流和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搭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公共平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高标准提升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优化佛山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水平。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引进优质跨境电商企业,补强跨境电商产业链,认定和公布一批跨境电商试点园区和企业。加快建设佛山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积极扶持国家级质检中心、省级质检站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专业镇、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地设立专业实验室和检测站,逐步打造产品检测检验平台、标准汇聚和制修订平台、企业技术创新研发中试平台、检测技术研究和检测方法制修订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六大技术支撑平台。大力建设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智慧新城、广东工业设计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
(3)生活性服务质量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创新引领,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组织形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服务业新业态新行业,提高宜商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城市主要商圈升级发展,支持传统专业市场升级为“专业市场+电商+物流”的商业模式,保护和挖掘“中华老字号”等特色品牌,培育和提升零售、餐饮行业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健康服务,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实施医院等级评审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强智能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畅达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提升至40%以上。拓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标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对服务领域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检查,不断完善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协作机制,提高群众对城市服务业的满意度。
3.环境质量升级行动计划。
(1)民生环境质量升级。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努力改善消费需求环境,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城市主要商圈升级发展,重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高群众对城市服务业的满意度。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统筹推进水、电、气、通信、交通等城乡联网,推动镇、村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缝对接,全面改善镇、村生活环境。继续推进“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生态镇、宜居社区、卫生镇、卫生村、健康村等创建活动,改善镇、村社区风貌,重塑岭南水乡,加快实现镇、村形态现代化,带动城乡宜居发展。
(2)生产环境质量升级。鼓励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做好广东省碳排放管理新纳入行业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工作,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实现全面节能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结合“互联网+”战略,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大幅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佛山制造”全过程资源节约和高效管理,实施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监管,鼓励企业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企业,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新能源机动车,全面淘汰黄标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产品),推动绿色低碳知识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自觉。加快从“产城人”融合向“城产人”融合转变,实现城市升级升值向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大跨越,大力推进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推动高能耗、低产出的村级工业园区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变,全面改善镇、村生产环境,加快实现镇、村园区现代化。
(3)生态环境质量升级。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城市,建设宜居美丽家园。组织编制并实施《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专题规划。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生态红线划定。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坚持保护和建设发展并重,深入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及“绿城飞花”主题绿化景观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狠抓综合环境治理修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依法推进治污,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开展互联网+环保建设,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佛山全市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提升监测监管执法能力。全力推进大气环境整治工作,强化对工业企业废气、扬尘、机动车尾气、露天焚烧行为、饮食业油烟等大气污染源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的削减和使用监控,大力推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佛山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按照《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3—2020年)的通知》(佛府办函〔2013〕740号)的要求,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内河涌“一河一策”治理,抓好广佛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全面实现工业污水排放在线监控,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完成佛山全市省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工作,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实现排污权由行政无偿分配转变为通过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取得。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
4.工程质量升级行动计划。
(1)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强化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严格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质量巡查机制,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进行“飞行”检查。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强化风险控制。加强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强化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诚信评价和动态核查,促进建筑市场诚信水平显著提升。
(2)工程质量科技水平升级。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工作,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作为评价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努力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之城。积极研究推广装配式建筑,培育建筑工业化市场,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开发建设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可追溯。
四、保障措施
质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作,佛山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完善质量工作领导机制,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力争为佛山质量强市建设尤其是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佛山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质量强市建设的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统筹协调各区、各部门、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质量升级发展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质量升级发展工作纳入本地区“十三五”规划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各区、各部门特别是有牵头任务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分解目标,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质量强市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做到心中有目标、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确保质量强市建设的有效开展,推动佛山质量升级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重点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涉及民生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建设,提升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加大对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保障质量安全抽查经费。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质量奖励制度,对获得各级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国家优质工程等荣誉称号的组织给予表彰奖励。
(三)强化法治建设。
运用法治思维统领质量升级发展,依法行政,严格遵守产品、工程、环保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对需要地方立法的事项及时做好立项及制定工作。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从严规范、治理执法行为,廉洁自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四)强化考核评价。
认真落实省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佛山质量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对各区质量工作考核,强化督查督导和考评通报,对于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严肃问责、追责。
(五)关注市民参与。
强化全社会质量意识,构建政府、媒体、协会、企业和民众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并努力推动质量升级发展的新格局。把市民对质量升级发展的感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测评手段,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让老百姓评价质量升级发展情况,分享质量升级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