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佛山市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印发佛山市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径向市体育局反映。
二○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佛山市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佛山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精神的重要时期,全面落实“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和“三着力一推进”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体育强市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统筹“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佛山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全市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体育场馆设施既是体育活动所依托的重要平台,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载体和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几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进行市场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兴建体育健身设施,成效明显。如禅城区南庄首个“国家绿色健身家园”,南海区的全民健身广场(第二期)、狮山郊野公园、西樵武术影视基地、顺德区的美的公园等,社会总投资达数十亿元。全市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品牌活动辐射和带动效应明显。市级的武术文化节,禅城区的“五一”长跑、元宵节的龙狮争霸赛,南海区的“五一”、“十一”在西樵山举行的狮王争霸赛、百村篮球赛,高明区的登山活动,三水区的四大联赛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群体品牌向产业发展,成为我市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自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承办过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南非世界杯外围赛、第16届广州亚运会拳击和花样游泳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跳水选拔赛、第八届亚洲游泳锦标赛、四国羽毛球争霸赛、国际咏春拳赛、环南中国海自行车赛、亚洲空手道锦标赛、第12届省运会等大型赛事,大型品牌赛事活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全市体育彩票销量实现连续六年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销量5.97亿元,同比增长41.47%,超全省平均增幅水平,为我市筹集公益金4,302万元。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保证了体育市场的规范发展。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虽然我市体育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尚处在发展初期,总体规模不大,产值较低,大型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缺乏,体育市场管理工作机制尚待完善,体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体育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应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体育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富民强市、幸福佛山这个核心任务,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重点完善扶持体系、优先发展本体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建设体育强市、健康佛山为目标,协调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互动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加快做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体育市场环境、切实增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佛山体育产业初步建成与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多业并举的体育产业体系。创建1—2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拥有1—2个一流品牌体育赛事,每个区形成2个以上体育产业品牌和优势产业集群。体育市场健康有序,政策法规配套完善,形成政府保障群众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完善扶持体系。
以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作为行动纲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完善体育产业扶持体系。切块列出专项资金,特别是财政导向资金;把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纳入文化产业或现代服务业中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特别是引导健身服务企业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列举的“文化体育业”范围的经营收入单独核算,适用“文化体育业”税收政策;尽快出台《佛山市体育产业产业扶持办法》;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和行业动态;加强对体育产业高危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确保体育高危项目的健康运行;建立佛山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建言献策。
(二)优先发展本体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产业要立足场馆,充分发挥岭南明珠体育馆与世纪莲体育中心的龙头作用,优先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彩票业三大重点本体产业。
1.体育竞赛表演业。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硬件资源、经营人才资源和管理运作经验,积极运作大型体育赛事,形成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整体优势,提高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挖2010年亚运后期效应,与广州实施错位发展,承办或协办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赛事,积极打造佛山城市体育名片,进一步扩大佛山的国际知名度。按照一区一核心品牌的思路,支持各区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打造本土体育竞赛活动品牌,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通过冠名、赞助等形式,拓展筹资渠道,有力补充办赛资金,积极开发佛山武术文化节、龙舟赛、CBA职业篮球赛等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的衍生产品。发挥赛事对旅游交通业、餐饮业、商贸业等带动作用,使赛事成为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佛山体育职业化路子,采用引进或自我组队方式,参加全国体育职业联赛,满足市民观赏高水平职业赛事的需求。
2.体育健身服务业。大力发展健身娱乐市场。积极发展适合群众健身需求的健身健美、游泳、武术、龙舟、球类等项目;规范和控制棋牌等项目;积极发展新兴的漂流、溯溪、攀岩等户外运动、极限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规范市场准入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培育一些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档次的体育健身场所。大力发展民办非企业健身场所,积极发展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鼓励企业、学校、社区、个人申办非营利性健身俱乐部;积极培育体育技术培训、咨询市场,拓展体育消费群体,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法。遵循市场规律,遵从市民需求,细分消费结构,加快培育体育健身指导、科学健身咨询、运动康复医疗等现代体育服务业市场。
3.体育彩票业。到2015年,五区体育彩票年销量全部突破5千万元,其中南海、顺德区超过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41%,“十二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量年增长率达7%以上。加强体育彩票基金管理,确保现有基金保值增值,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加强政策监管。高度重视体育彩票发行工作的基础建设,在新增销售站点的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和标准化建设,形成规范的体育彩票销售市场。重视体育彩票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入竞争机制,健全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提高销售队伍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营销手段,树立体育彩票品牌形象。
(三)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1.休闲旅游产业。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特色项目,发挥名人效应,继续发扬和挖掘李小龙、黄飞鸿、叶问等题材的文化资源。注重禅城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挖掘精武会馆等体育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推进南庄城市绿色社体家园等一批全民健身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南海千灯湖、狮山郊野公园、西樵山,顺峰山、李小龙纪念馆等地的体育服务产品,建立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培育丹灶仙湖体育养生、里水万顷洋休闲农业等新兴品牌,形成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格局;利用高明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开发生态型体育文化服务产品为重点,探索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合高明的良好生态资源建立体育旅游渡假区;重点打造三水体育休闲旅游品牌,全方位整合云东海北湖(铁人三项云东海训练基地)、九道谷、大南山等旅游资源,建立体育旅游休闲区;探索建立广佛肇三地通用体育电子消费卡,实施广佛肇三地体育旅游跨区域组织和经营。通过与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动高端休闲体育的发展,带动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的发展。
2.高新创意产业。依托顺德区作为设计与创意产业基地的先发优势,发挥“创意禅城”的品牌效应,引入富于创意的体育经营理念,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为龙头的体育产业链,把禅城、顺德区打造成为佛山体育创意思维、体育创意人才、体育创意企业较为集中的基地;利用南海区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内容、体育民俗节庆、体育用品会展交易等体育文化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特别是要把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体育产业发展之中,走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带动其它相关行业发展的道路。
(四)着力培育中介机构。
着力培育一批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运作规范、有竞争实力的体育中介,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进入体育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优秀体育中介扶持基金,鼓励专业化发展。对公益性较强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应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帮助。争取建立一支管理规范、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通过培育发展体育赛事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推进体育产业化,巩固提升佛山市承办各类专业比赛和大型文体活动的能力。
四、战略布局
紧密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的要求,构筑兼具集约化和均衡化的格局,在整合、开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各区选择不同的重点产业门类错位发展,以点带面,拉动全局。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以群体品牌和体育休闲为主线,形成特色化多板块格局。
(一)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品牌赛事集聚地。岭南明珠体育馆以篮球项目为核心。重点扶持佛山龙狮俱乐部,作为CBA的主场,充分利用平台,打造成佛山城市名片。世纪莲体育中心要充分利用佛山新城快速发展的机遇,把世纪莲体育中心发展成佛山新城的亮点、市民健身的热点、大型文体活动的焦点。
(二)南庄绿色健身家园——禅城区体育运动训练休闲基地。作为国家体育总局首批批准的“绿色健身家园”,要充分建设好绿道,形成沿绿道体育产业带。力促篮球学院的建成。
(三)西樵——武术醒狮基地。以西樵山森林公园为中心,以黄飞鸿故居为名片,积极支持武术学校和武术影视基地的建设,真正做到“北有少林、南有佛山”。更好地办好“五一”、“十一”龙狮争霸赛,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传统、健康产业的体育产业基地。
(四)九江——龙舟基地。力促九江成立国家级龙舟训练、比赛基地,形成集比赛、训练、培训、旅游为一体的龙舟产业中心。
(五)狮山郊野公园——自行车运动基地。形成自行车运动、自行车品牌展示、自行车文化基地。
(六)千灯湖。充分利用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品牌和人员优势,以及千灯湖的湖光水色,举办有特色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建成闹市中的体育休闲娱乐基地。
(七)李小龙故居——李小龙武术基地。充分发挥李小龙的名人优势,打造好李小龙故居和李小龙公园,使之成为佛山武术走向国际的新名片。
(八)皂幕山——生态登山基地。充分发挥山环水绕、林海如涛、水网交错、西江岸线绵长等优势,以佛山第一峰——皂幕山为重点,举办体育登山节,全力打造体育生态休闲旅游,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体育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九)西江新城体育中心——高明体育发展的新引擎。在高明区西江新城中心地段,兴建一个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大型全民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的大型体育中心,使之成为高明区西江新城地标区域,形成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培训为一体的体育产业中心。
(十)云东海——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依托云东海的自然资源,引进铁人三项、赛车等体育项目,形成国家级铁人三项训练基地,发展赛车等时尚健身运动,推动体育与旅游相互促进。
五、主要措施
(一)创新体育产业发展体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事企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体育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培育、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创新,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担保、产权交易等市场服务平台,加强体育基金会、体育产业协会、单项体育协会、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团建设,努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体育市场监管队伍,明确管理职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行政许可制度,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加快制定各类体育标准,建立体育标准体系。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加强对佛山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法律保护。
(三)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争取其他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积极探索创建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积极宣传落实体育赞助、体育捐赠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体育产业企业的水、电、气、热等基本费用收费标准的调整。体育赞助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已获得捐赠扣除资格的体育基金会对体育赛事活动、优秀运动队、公益性体育设施(包括新建场所)的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探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规划建设阶段要考虑综合利用、多功能使用的要求,为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体育场馆商业圈,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扶持体育场馆运营专业机构,提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冠名等无形资产开发形式,拓展场馆收入来源。
(六)抓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加强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产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健全体育经纪人制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七)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切实将体育产业纳入各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体育部门要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体育产业管理队伍组织机构建设,要把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部门要提高服务水平,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