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佛山石湾CBD竟是这里!这几段“古”你知道吗?

来源:佛山石湾 发布时间:2023-02-21 18:33:40 字号: 分享至:

  时间变迁,朝代更替,生命如烛。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中,佛山文明代代流传,始终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追溯古今,我们与故人路过同一片故土,抬头凝望同一片天空。


  2月21日-2月22日,佛山禅城朱紫街附近开展“游朱紫”岭南民俗活动,大家可以沿着这条线路游玩哟


图片


   旧时石湾CBD孕育出“三太文化”

  朱紫街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末年,北方的百姓为了躲避战祸灾荒,纷纷向岭南迁徙。走水路行至东平河畔,发现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于是选择留下,在当时的朱紫街依水而居。街内人家均以朱红颜色为喜庆,以紫气东来为吉祥。宋朝陶文化兴盛,朱紫街上也聚集许多以制陶为生的百姓,加上靠近河边,交通发达,朱紫街逐渐成为具有商业性质的街区。


图片


任流《朱紫街传奇》封面

  明清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朱紫街工作生活。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陈太吉酒庄在此开张,更聚集了茶楼、商铺、酒肆等,朱紫街也成为了当时石湾最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

  朱紫街最著名的就是“三太”文化了。佛山市民俗专家、佛山市著名文艺家任流介绍说:“彼时民间有日享‘三太’的说法,指的是陈太吉酒太元茶楼太平夜粥,也有人说是太皓夜粥。”


图片


复原后的陈太吉酒庄

  任流在创作《朱紫街传奇》一书时,走访了近五十位老人,考证发现,当时真正能日享“三太”的只是少数的富豪巨贾,对于大多数的主要劳动力窑工来说,能享受“一太”“二太”已足够满足。

  陈太吉酒庄的白酒,当时很受打工仔们欢迎。窑工每天在高温的窑灶前消耗了大量体力,收工之后喝上一杯“太吉玉冰烧”,补充流失的体液,能有效解除疲劳。若是要上夜班,工人则会在结束一天工作后,到太平夜粥吃个宵夜补充能量。


图片


原后的太元茶楼

  到如今,“三太”文化仍然是石湾老一辈津津乐道的话题,由此可见当时朱紫街的繁荣及其社会历史地位。

  这几段“古”里藏着朱紫往事

  朱紫街的兴旺离不开当时石湾陶文文化的灌溉。

  《朱紫街传奇》一书中的廖家围,原型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的祖家大宅。说起这段故事,任流如数家珍。廖洪标的祖辈廖坚,是清末民初的微塑名家,当年曾在朱紫街开设“利生陶艺店”。彼时的利生陶艺店“简直是石湾公仔的大观园”,不仅流通着全国陶艺大师的名品佳作,而且名家荟萃,聚集了黄炳、陈渭岩、潘玉书、廖坚等陶艺名流,相当于如今的陶艺家协会。


图片


李致宏设计师制作的石湾十景明信片之一:廖家围

  在清代,石湾区域内有多达107座龙窑在同时生产,为数可观的陶商、窑工、陶工在此工作生活。可以说,石湾通过陶瓷手工业生产汇聚了大量商贾、陶工、窑工等,从而延伸出发达的商业经济与城市形态。

  朱紫街商业的发达也得益于街上的酒文化,最为人称道的是翰林陈如岳的故事。陈如岳是位满腹经纶的才子,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荣登二甲,光绪皇帝钦点翰林,赐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钦命为贵州省正主考官。在其仕途亨通之时,他选择辞官返回故里,在祖父开设的陈太吉酒庄酿起酒来。如今我们常说的玉冰烧,便是陈如岳研制出来的。

图片

  陈如岳酿玉冰烧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朱紫街上还有一段轰动一时却鲜为人知的历史”,佛山市民俗专家、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梁诗裕感慨道。

  民国时期,腐败的国民政府由于贪污严重,导致政府财政紧张,竟以“酒捐”的名义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不单向生产酒、卖酒的人征税,还向买酒的百姓征税,百姓不堪其苦。于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了反酒捐运动,在朱紫街将陶工组织起来一起反抗,著名的梁园十二石斋也是在此次运动中被不幸摧毁。这也是朱紫街甚至是石湾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游朱紫:续写古街传奇

  在朱紫街上发生过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惜的是,沧海桑田,由于历史变迁,后来的朱紫街更名为太平街,缩短至百米,并逐渐没落,太平街成为了石湾酒厂的内部道路。

  2014年底,朱紫街启动复原工程。经过4年多的复原,2019年初,120米的岭南商业大街朱紫街复原工程宣布完工,并举行首届“游朱紫•大红大紫”岭南民俗活动,吸引超五万名市民到场参与,重现当年朱紫街的繁盛。

图片

  今年,游朱紫借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盛大回归,亮点多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