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乡村旅游风景这边独好

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布时间:2022-10-28 15:56:21 字号: 分享至:

  走入广东省佛山市的乡间田野,青山远黛,田野栈道,稻浪翻金,花香拂衣,“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游”的意境油然而生。周边近郊游的走俏带动了佛山乡村旅游经济的火爆,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到乡村走一走、探一探。今年中秋假期,到盈香生态园DIY花灯,在观心小镇打卡“超级大月亮”装置,上西樵山露营市集玩剧本杀,在三龙湾泛舟游船赏月成为佛山时兴的“中秋”玩法。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佛山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通过加强农文旅融合、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实施“乡游、村乐、民宿”联动模式,引导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集旅游、产业、文化及区域服务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集群,在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之余,将家门口的乡村打造成吸引游客的诗意“远方”。

佛山长岐古村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eg

佛山长岐古村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厚植优势 焕发乡土生机

  古时的“四大名镇”,如今的工业强市。提起佛山,人们脑海里想起的首先是庞大而健全的工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然而,钢筋水泥、工厂连片之下,佛山的里子是一派田园乡村好风光。

  高明区山地丘陵连绵起伏,水网纵横,皂幕山树木葱茏,宛如无边绿帐。春日万亩花海绽放,南蓬山朱缨娇艳,盈香生态园樱花琼枝疏影。

  南海区自古便为鱼米之乡,河网密布,一望平野。西樵山下,古道蜿蜒曲折嵌于一望无际的万亩基塘中,古村星罗棋布承载千年岭南文化。

  顺德人家尽枕河,古村落散落在交错纵横的鱼塘、稻田、桑园边,尽显岭南水乡风情。

  树影婆娑、青砖绿瓦,散落在禅城区各个乡村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

  三水区内,古色古香祠堂连片,百年榕树、百年古建筑随处可见。

  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佛山依托秀美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产业、多元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任务目标,充分发挥全市乡村资源禀赋,坚持“绿色”“红色”“古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与创建工作融合进程,加快打造田园城市新样本。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佛山焕活乡土的引擎,使这座全国闻名的制造业城市一改“钢筋森林”的城市印象,勾勒出一幅别样的乡村旅游新图景。

  在佛山广阔富饶的土地上,自然村落体量不可谓不大,乡村蕴藏的资源也相当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色农产品以及特色手工业亟待激活点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佛山早在2016年便开始深入乡村,探索以文旅发展盘活闲置乡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路径。以小桥流水岭南风情闻名的逢简村,文风兴盛、人才辈出的松塘村等美丽乡村相继涌现,九江镇特色文化体验乡村游等多条“醉美乡村旅游线路”获得省内推荐。一个个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的古村得以发掘,在旅游赋能之下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突破口。

  想要在全国众多特色乡村中突出重围,佛山从策划规划、产业融合上再次大胆突破,“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则是其中亮眼的一笔。相比以往“多点开花”的布局,该示范带将沿线的里水、大沥、桂城等14个镇(街道)、100多个村居串联,全方位启动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和美丽廊道“五大美丽”行动,从全市的战略高度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作资源优化与整合。首批47个重点项目涵盖农村产业、文化、美食、田园等多个方面,包括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大“寻味佛山”粤菜美食集聚区、7个美丽田园、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百里芳华”示范带的不断推进,诞生了沙围村、紫南村等一批全国性或省级美丽乡村,贤鲁岛、仙岗八景、三江汇流等网红打卡点。2021年,佛山首条纯乡村旅游定制公交专线“百里芳华”开通,串起了阿农湾农耕文化园、罗南村、松塘村、康有为故居等景点,载着更多城市居民走向乡村。

  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乡村蝶变的故事在佛山持续上演,各区厚植地域优势播下乡村旅游的“种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绿色生态资源绘就了高明区的发展底色。在此基础上,高明提出“山水间,最高明”的全新城市形象口号,大力推进古村落活化升级、培育环皂幕山生态康养核,构建环凌云山花旅产业带,打造十里西江滨水活力休闲带,布局百里沧江乡村振兴示范带。此外,高明区接连启动陌上花开、凌云花谷、四季花海等赏花项目,以花事活动整合旅游要素,以赏花经济谋划全域旅游发展。旺林花圃集花卉观光、花卉研学、花卉交易于一体;盈香生态园立足赏花经济,连续9年举办油菜花节,并推出高明特色的油菜花宴,让游客不仅能在这里赏花更能“品花”,延伸“赏花+产业”的消费链条,累计吸引游客150余万人次,成了高明区山水推介的重要窗口。

  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为中心,岭南农耕文化为基础,南海区大手笔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通过对贯穿丹灶、西樵、九江西部三镇的水脉体系、历史文化、文旅资源等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建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的宏伟愿景,以11个节点主题连接12条河涌、8个文旅景区、44个乡村,根据不同河段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多个文旅场景,并引入大地艺术节、“南国酒镇”等17个文旅发展项目,以协同发展、自然生态保育、岭南文化振兴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上,佛山避免照搬照抄与千村一面,倾向于以乡村本土资源留下乡村味,按照乡村原有脉络梳理规划,在“火”的同时求“活”,力求古村落让人流连忘返,农家乐菜品让人唇齿留香、农产品让人多次购买。

  “十四五”期间,佛山将加大村庄建筑风貌管控力度,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风貌;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到2025年,佛山计划建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5条,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10个以上、省级示范点25个以上。旅游成为佛山激活乡村振兴的重点一子。

  深耕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近些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成为城市建设的标语。乡愁对于佛山人而言,也许是热闹非凡的“烧番塔”与划龙舟,也许是交织的塘基与桑田,也许是岭南建筑技艺与家族家风。这份乡愁保留在故乡土地的田野山川里、保留在历史建筑的一砖一瓦中,跃动在至今仍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内。如今,人们通过旅游的形式再次走进古村落,看到了绿水青山和城乡巨变的同时,也让文化在历史洪潮中奔流不息。

  “岭南味佛山品”是一句口号,更是建设指引。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利用古村落遗产,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为进一步弘扬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一大批古村落通过活化利用和IP打造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全市共499个村(社区),其中有217个古村落列入市古村落活化目录,目前已分批完成了80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深藏在大山、沉寂在村落的地域特色文化,乘着乡村旅游的快车再次焕发风采。

  走进西江、北江交汇的三水区白坭镇,50多座具有特色的明清风格祠堂,经修护翻新后成为展示岭南建筑、祠堂文化的窗口;由粮库和粮店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展示了粮食(稻米)种植以及千百年形成的粮食文化,让人们温故知新;沙围村七彩花田满是盛开的硫华菊,花海外是游船、船宿、骑自行车等项目,打造不一样的秋天郊游体验。

  通过“古祠堂+旅游”的模式,白坭镇不断拓展实现旅游服务等功能,与周边景点、创意粮仓、中社村连成白坭文创古镇旅游片区,深挖当地文化,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成为展示当地乡村文化的一扇窗口。

佛山璜矶村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eg

佛山璜矶村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白坭镇只是广东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级的一个缩影。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古村落的升级活化和差异化发展让佛山看到了新的增长点。

  为打造村村不同韵、处处不同味的乡村文旅项目,进一步推动乡村景区化建设,打造更多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鲜活案例,佛山组织开展了首批佛山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评选活动,在30个美丽乡村开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以此为契机,佛山全面摸清各镇(街道)、村(社区)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掌握各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为创新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品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千年水乡、古老桥梁、宗祠文化”为特色的顺德区逢简村,每年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150万人次;“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南海区松塘村是有名的“翰林村”,村中宗祠家庙、家塾书舍众多,孔子诞、“翰林游”开笔礼、翰林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参观体验,到松塘村“拜孔圣庙、步青云路、登翰林门”成为莘莘学子“必修课”;三水区新旗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旗头古村引入广府文化体验基地项目,依托古建筑及周边生态资源,紧紧围绕广府文化、岭南美食、生态休闲三大核心资源,通过传统饮食、传统习俗、传统手工艺、传统建筑等文化元素,打造省内知名的广府文化旅游体验胜地;禅城区紫南村成立了醒狮协会、曲艺协会等多个非遗传承队伍,引入了彩扎狮头、木版年画等非遗工作室,普及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让非遗在紫南村活起来。在佛山,历史文化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乡愁记忆的“生动注脚”,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

  多种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佛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乘着乡村旅游的春风走出了南粤大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禅城区莲塘村的龙狮、龙舟竞演再现古村700年芳华,三水区先后举办白坭镇西江文创节、北江腊味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南海本土特色民俗活动“烧番塔”亮相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85万人次于“云”直播共享盛况,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领略佛山民间文化的绚丽风采。

  各区也齐头并进,以新姿态诠释佛山古村落新生活方式,保持文化的地域性和延续性。南海区在桑园围水脉引入大地艺术节项目,对南海的文化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以“江、山、衍、派、源、流、往、来”8个关键词为基础架构,从南海的地理地缘、历史文明、思想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最初的湾区”这一策展主题,活化利用乡村旧空间,打造公共艺术设施讲述当地历史文化故事,为游人提供了一个美丽而独特的视角了解当代佛山乡村的风貌。

  顺德区深挖文化内涵,多元融合打造乡村旅游优质品牌。依托当地美食文化,顺德举行勒流乡村美食文旅周、陈村花卉美食文化节、龙江左滩开渔节。伦教挖掘本地香云纱文化,推出系列文创产品以及乡村研学旅游路线。结合大门水乡生态活化项目,顺德深入挖掘龙舟传统文化底蕴,举办一系列龙舟赛事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建成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的乐从镇龙狮文化公园和顺德龙舟俱乐部乐从训练基地,全面展示顺德龙舟文化。围绕“龙眼点睛”这一非遗习俗,大力打造龙文化品牌,举办的“龙眼点睛”活动吸引上万游客参观,龙眼村更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近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暨“2022中国文旅和景城融合发展峰会”举办,佛山市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佛山乡愁乡情重回乡土,有根可寻。

  农旅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要义。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搭建旅游桥梁将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从山水间掘金才是佛山不断探索的乡村振兴模式。

  摈弃大开发、政府招商模式等旧思路,佛山“旧瓶装新酒”,在坚持打好“农旅融合”牌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谋划落实好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做精乡村旅游等举措,快速激活乡村、助力乡村腾飞。

  沿路驶往高明区皂幕山,宽阔的井皂线蜿蜒而上,远处雾气云绕的山峦依稀可见,碧绿层叠的梯田在山间舒展开来。2021年,高明区以“农村公路+全域旅游”为思路,建设通景廊道井皂线,充分挖掘乡村景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了井头驿、石坎彩虹桥、大田边坡彩绘等乡村休闲点,完善旅游风景道、绿道碧道、骑行专线等公共休闲设施,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仅打通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拓出一条村民的幸福路,成为广东省最美农村路的佛山样本。

  井皂线的打通将原本分散的井头、石坎、横坑、坑美等杨和镇多个村落串珠成链,使昔日的空心村驶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餐饮店、民宿、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坑美梯田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火“出圈”,一辆辆大巴、自驾车满载游客开进坑美村,农家乐、民宿等也依托景点发展起来。

  如今,皂幕山片区旅游经济带雏形初显,惠及周边村民超5000人,特色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土特产等业态多点开花,为佛山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可能。

  聚人气还需留住人。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还要在村居环境上下功夫。提升村居环境近30万平方米、改造村落公共建筑34栋,新建改造绿道25.6公里……自推进乡村振兴以来,里水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使“生活在公园里,居住在景区中”的诗意生活成为现实。

  在里水镇大洲村,通过改造升级原有旧建筑,粮仓博物馆、乡村记忆馆成了乡村旅游的载体,村民也自发在家门前种起金链花并将村居统一装饰成蓝色,为乡村增“颜”又提“质”。

  从“脏乱村、落后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禅城区紫南村的逆袭故事为人乐道。2016年,紫南村决定要走文旅融合的道路,使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从村居环境下手。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长2万米的生态绿道、2万米的景观河岸、60多座横跨水网河涌的大小桥梁建设,取代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村居环境,紫南船说、紫南欢乐谷、阿农湾农耕文化园等特色文旅项目的建设,也带动旅游餐饮和住宿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作为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重要抓手,佛山“乡村+民宿”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民宿经营点,如依托逢简水乡民国住宅梁公馆开设的民宿客栈融岭南水乡风景与民国风情为一体;皂幕山下的绿地拾野川美美民宿,让人们在田园别墅与山野美景中听虫鸣鸟叫、赏草木花香。如今,全市已形成了西樵山民宿核心区、逢简水乡乡村民宿群等乡村民宿集聚区,并逐渐发展为集住宿、体验、休闲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每逢节假日总是“一房难求”。

  乡村旅游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记得住乡愁。石湾公仔、高明粉葛、南海非遗藤编……在旅行结束时,带上承载佛山乡村文化的旅游手信已经成为游客的习惯。依托乡村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佛山各地发挥特色农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优势,打造热卖的乡村旅游商品。高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曾洁表示,如今,高明区正着力建设“千亩万亩”工程,如万亩稻田、万亩坚果、千亩粉葛、万亩花海等项目,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中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作为支撑点,推动乡村农副产品往外走,让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收。

  南海古村落里,来自各家各户的导赏员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导赏员带着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绘声绘色地描述南海故事,千年古村历史仿佛一下子展现眼前,南海藤编、南派武术等也在故事里变得鲜活,文化自信由此传扬。

  贴合时代 赋能城乡融合

  今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使接近自然、回归乡野的新消费需求再次成为旅游市场风口。新赛道、新要求之下,佛山乡村旅游跑出加速度,在打造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佛山有效地将城市化优势下沉乡村;同时,将乡村自然与文化优势强化和保留,促进乡村和城镇化相融合。

  为适应乡村旅游的消费客群、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佛山紧抓特色推动创新发展。高明区利用乡村丰富的绿色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户外休闲产品,如西岸足球场的草地飞盘、木塘村的四轮越野车、皂幕山露营等;顺德区为城乡居民提供乡村亲子休闲娱乐产品,长鹿旅游休博园的亲子牧场、萌宠乐园、郊野游乐园等亲子休闲娱乐项目备受好评;南海区因地制宜在西樵镇中部打造听音湖片区,推进农村社区城市化,发展美食街、集市、文化演出等夜游经济,满足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和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三水区利用好山好水积极在乡村地区发展康养旅游;禅城区在乡村地区开发生态知识科普旅游、非遗技艺研学旅游、乡土艺术研学旅游等科教旅游产品。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家成对佛山乡村文旅发展印象深刻。由城市化、工业化回归到人文建设和乡村文化的新趋势已逐渐形成。

  在推动乡村和城市差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佛山各区有意识融入更多城镇化要素,构建城镇化与乡村有机融合、平衡发展关系。日前,禅城区宣布出台《佛山市禅城区打造岭南文脉之城三年行动方案》,构建1+2+3+N“岭南文脉轴线”,以中心城区带动各镇街发展,大力推动水韵南庄、陶韵石湾、文韵张槎、古韵祖庙镇街特色文化发展,呈现“一轴一核六片区”新局面,打造“七彩连珠”的佛山古镇新格局。

  随着城乡融合得愈加紧密,品质化、丰富化、沉浸化的体验成了年轻客群与家庭亲子客群追求的乡村度假形式,美食、露营、研学等新潮文旅体验吸引人们从城市走向农村。

  在佛山,“乡村+露营”的新潮玩法深受游客追捧,Nog木钉轻奢帐篷营地、森语营、好友营轻奢露营基地、南丹山星空露营基地、LAVENDER 1922农场部落等众多乡村营地,在节假日期间更是“一篷难求”。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佛山十佳旅游露营地”评选,通过把握露营新风潮,推动露营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一解乡愁的“栖息地”。

  今年中秋,佛山餐饮行业的消费持续火爆,一桌难求的现象不仅出现在餐饮名店,更出现在乡村特色小店。外酥里嫩的碧江烧鹅、鲜甜嫩滑的顺德无骨鱼……前来顺德区碧江村德云居饭店寻觅美食的游客,或品尝地道顺德菜,或在婆娑古树下逛“墟市”,或在古建筑间游览。黎女士家住佛山禅城,趁着假期带着家人“寻味顺德”,她表示,“在周末、节假日到乡村采摘新鲜的瓜果,体验野趣,品尝乡村美食体验本土风味,打动了常年在城市生活的我们。”在佛山“粤菜师傅+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美食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仅打响了佛山乡村旅游品牌,也让“好风味”变为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佛山市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示范点”的评选更绘就出一幅佛山乡村美食地图,以“食”为媒邀请人们走进佛山逛古村、品文化。

  挖藕、割水稻、捉鱼等秋季研学产品也备受青睐。三水小农街农场以农业种植及科普为主题开辟中小学研学旅游项目,其中的拉犁、割禾、堆肥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勤劳与智慧。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依托珠三角历史悠久的渔耕文化,复原了众多传统捕鱼方式,让孩子们争相来当“小渔夫”。

  在佛山,乡村旅游将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挖掘、活化利用岭南历史文化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优化提升、融合发展,加强人文湾区的佛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