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佛山市民政局上线《民生直通车》节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民政工作既有民生保障职责,又有服务经济发展职责,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佛山市民政局持续深化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公益慈善等各项工作,在保障对象的普遍性、服务内容的基本性、政府职责的兜底性上下功夫,持续筑牢民生底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市当前养老服务最新成果有哪些?社会救助工作还有哪些部署安排?公益慈善将如何迈上更高质量发展新台阶?……9月23日,佛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明做客《民生直通车》特别策划“一把手访谈”节目时,对上述话题一一进行介绍。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满足更多晚年需求
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住、老有所乐,是每一个普通人晚年生活的朴素愿望。
刘晓明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底,佛山市户籍人口510.3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90.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7.76%,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预测,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至2025年将达到19.08%,2030年达到21.47%,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面对持续攀升的老年人口和未来可预见的养老需求,近年来佛山持续筑牢养老服务基石。刘晓明表示,目前我市已出台《佛山市实施老人康养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6年)》等一系列的政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互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我市还计划投入约32亿元建设10个养老机构项目,新增床位约6000多张。据统计,截至2024年8月,全市在民政部门备案的养老机构共98家(其中公办机构32家,公办民营或开展社会化改革的机构16家,民办机构50家),共有养老床位21431张(其中公办5755张、公办民营等4721张、民办10955张),护理型床位占比61.09%,已有约1.1万老人入住,占老年人口1.2%。“可以说,目前全市养老机构还是能够满足我市老年人机构养老的需求的。”刘晓明说。
除了加速推动养老机构建设外,民政部门还全力推动在社区养老设施方面优化布局,实现就近就便养老。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农村(社区)幸福院等各种类型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82个,比2022年增加38个。全市各个镇街都建有具备全托、日托、陪护、娱乐等综合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城镇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
老吾老及人之老,让更多老人享受社会发展福利,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是民政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此,近年来民政部门不仅持续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家电维修、个人护理、卫生清洁、助餐配餐、精神慰藉、康复理疗、保健养生等近60多项服务,服务30多万人次,还持续发放高龄津贴,不断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得到各方赞许。
刘晓明表示,未来我市将持续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创星提质”行动和养老服务智慧升级行动,通过以评促质和筹备建设“佛山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提升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加强科技赋能养老事业发展。
养老服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刘晓明告诉记者,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后续我市将不断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构建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据介绍,目前我市正在推进《佛山市养老服务条例》立法、《佛山市老年人优待办法》修订,逐步构建符合我市养老服务需要的法治保障体系,在用地用房保障、财政金融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要素保障。
其次,未来我市还将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解决急难愁盼,并培育更多养老服务新业态,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探索事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强化产业集聚。据悉,后续我市将规划布局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依托佛山在家具家电制造业及医疗、养老服务等多方面优势,与省民政厅共建粤港澳(广东)银发经济示范区,打造满足养老产业展示交易需求、以养老新科技体验和全龄人群游览参观为特色的综合体,成为我市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抢占银发经济新赛道、新高地。
筑牢社会救助基石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是民政部门一直以来的工作宗旨。除了关心老年群体外,如何有效强化对于特困人员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等工作,一直以来吸引着不少人的目光。
对于这一问题,刘晓明直言近年来我市正在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以低保、特困为例,这部分人困难程度最深,需要给予的救助帮扶措施也最多。”刘晓明告诉记者,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特困供养人员共3317人,累计为其发放特困供养金9605万元。
让人感到暖心的是,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当月物价变化情况,为包括特困人员在内的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今年以来,联动机制已经启动了6次,共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09.30万元,共惠及困难群众8.18万人次。”刘晓明表示,为了及时发现更多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民政部门还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根据医保、教育、司法、住建、公安、残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按照监测指标对低收入人口进行监测分类,根据核实的困难情况综合施救。而对于部分散居的特困人员,我市也明确要求民政干部、村(社区)工作者、民政社工等每周开展不少于一次探视巡访,监督他们的照料护理人履行职责,及时了解和掌握困难群众的需求。
为了切实织密织牢社会救助这张兜底大网,近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还创新依托“佛山市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建成全市镇(街)、村(居)两级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社会工作服务延伸覆盖所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实现了“线上大数据”与“线下铁脚板”无缝衔接。
刘晓明表示,佛山市“双百工程”自实施以来,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社会事务等领域为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残障人士、困境妇女儿童等11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建档立卡67354人(54820户),入户走访约83万人次,组建219个志愿者服务队,培育7841名志愿者,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得到了不少市民认可和支持。
在救助困难群众过程中,有一个群体尤其收到关切,那便是“流浪乞讨人员”。为切实做好相关救助,近年来我市已构建起了“2+5+1+N”综合救助服务体系(具体为佛山市和南海区2个救助站,5区各设立一个救助点,1个托养中心,N是指市、区、镇街、村居的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及社工站/点),形成全市一张网,实现流浪乞讨救助服务阵地全覆盖。
刘晓明指出,目前各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坚持常态化走上街头,对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政策宣传、心理辅导、社会融入服务,劝导他们到救助站点接受救助,“遇上高温、台风、强降水或者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各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还会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大对车站、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集中的场所的巡查力度,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点接受救助,对那些不愿进入救助站点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也会向他们发放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及其他防暑防寒用品。”
除了自身善作善为,积极展现部门新形象、新风貌外,民政部门还主动联合各级公益组织,通过充分发挥慈善分配作用,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助力困难群众改善环境。刘晓明表示,目前市民政局通过指导市慈善会牵头联合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建立可佛山市慈善帮扶资源供给信息台账。
截至2024年,信息台账历经5次完善更新,共链接了36个机构,138个项目,累积资金超3700万元,为6.7万“双百”服务对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从“人找慈善”向“慈善找人”转变,得到了参与慈善活动的热心人事的认同。
我始终认为慈善事业的生存之本就是公开、透明和实效。”刘晓明直言,为了实现公益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助力佛山更好地建设乐善之城,未来各级民政部门将以“阳光”和“智慧”为着力点,监督慈善组织通过“慈善中国”和“慈链公益”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主动公开包括善款收支情况等相关信息,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全市慈善事业有序发展、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